返回

《笑傲江湖》随筆

首頁
    沖有點‘小君子劍’的味道,我也曾為這事為令狐沖辯護過。

    令狐沖是不是做作?虛假虛為?壓抑自己的真實感情甚至人性?不禁想起了康德的那句名言: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那就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三心 98.8.28 《笑傲江湖》随筆(4) 最近,提出金庸應得諾貝爾獎的意見又成了一大讨論熱點。

    客棧裡正忙的不亦樂乎,那廂長廊中的貶金聲驟起,甚至金庸的武打小說還被排進了鴛鴦蝴蝶派的圈子裡。

    得不得獎,叫一下屈無所謂;不欣賞武打小說也是有的,但斷言将它排斥于文學藝術(或者高尚的文學藝術?)之外,難免有失偏頗。

    這種奇怪的現象,在金庸小說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不同的讀者層次,深遠的影響力的現實情況下,還是一語的不屑一顧,值得認真思考。

     寫笑傲随筆,是想探讨一下金庸小說中反應的文化深度。

    而把金庸小說不以為是的人們持着什麼樣的觀點,我不敢妄加評論,但我想有三點可供參考: (一)文學藝術真要曲高和寡麼?似乎這不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特别是與那些同意提倡寫實手法的更相違背。

    深入生活寫出來的東西沒人看,沒人有興趣看,這是寫實主義的徹底失敗。

    我認為理解金庸小說,就要理解其中的本質,披着武俠外衣,寫傳統的中國文化和人性,寫傳統的中國社會觀念,是金庸小說力圖表達的。

     (二)文學藝術理論上标榜藝術至上也好,現實主義也好,不能因為持有某一種觀點而将其他的統統斥為離經叛道,笑傲中華山的劍氣兩宗的故事不就是在暗示着這種中國典型的正統主義觀點嗎。

    文學曆史證明辨證接納和包容才是發展的趨勢。

     (三)金庸的武打小說的文學表現手段是否成功,這是可以有評判标準的。

    一部好的作品基本就是好的整體結構、好的言語表述、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寫作技巧,而這些無論是什麼流派的作品都是必須有的。

    這一點相信金庸小說中這些元素的成功已是有目共睹,手不釋卷是我看金庸小說的第一感覺。

    如果說金庸小說是無法看下去的人,我實在是無話可說! 話題又扯遠了。

     劉正風金盆洗手不成,全家慘遭殺戮,這和後來黑木崖上童百熊被捉沒什麼分别,所謂正邪、好壞的嘴臉竟是如此的雷同。

    我們的心中的是非觀點又一次受到沖擊,這裡帶出的實在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

    人到底應該怎樣活着?人到底應該怎樣做人?這種觀念在金庸的後期幾部小說中成了一個主旋律,笑傲中更加集中體現出來。

     一直很難理解曲洋。

    和向問天相比,有點置疑金庸力圖用這個人物表現的琴聲知心的觀點。

    曲洋看見因他而引發劉正風一門的慘劇時,他後來用了怕‘傷了和氣’‘立下重誓,決不傷害俠義道中人士’(第六回)來解釋不出手的原因,那些無辜的男女老幼的橫死似乎是應該的!這完全不符合劉正風以他為‘肝膽相照’的話,這個人簡直根本邪性未改,這是笑傲中一個很牽強的描寫。

     莫大殺費彬,寫的詭異,看的緊張,隻恨金庸不讓莫大早點出手,救下可愛的小姑娘曲非煙。

     三心 98.8.29 《笑傲江湖》随筆(5) 曲洋連盜二十九座墳墓,終于在蔡邕的墓中尋到《廣陵散》琴譜,固然是匪夷所思的奇想,但金庸為什麼一定要寫笑傲江湖曲是脫胎于《廣陵散》呢? 據樂書記載,《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既今天的揚州)的民間樂曲,分上下兩阕,上阕抒暢遊之樂,充滿歡愉;下阕則凄婉傷感。

    後世琴家推測此曲即《琴操》所記的《聶政刺韓王曲》,謂‘其聲忿怒躁急’。

    現在的《廣陵散》最早見于《神奇秘譜》,稱為隋宮所藏,後流傳于民間,全曲分為五部四十五段,是比較長的一部古曲。

    令狐沖第一次聽到笑傲江湖曲時的感覺是:“隻聽得血脈贲張”,接着又“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陣酸楚”(第七回)。

    這和《廣陵散》的表現意境還是較相吻合的。

     聶政刺殺韓相俠累後,毀容自殺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刺客列傳》中有很精彩的描寫。

    聶政隻是因為嚴仲子的知交之恩,不惜傾身相報,而其姐聶熒更是不畏強勢,以死哭屍,以顯聶政之名。

    那種恩怨分明的作為,是司馬遷文中極力贊賞的。

    令狐沖在性格上不能不說有那麼一點聶政的影子。

     但似乎金庸的重點不在這裡。

    第七回裡他用了很長一段話來講解為何《廣陵散》如此出名,并借曲洋口說出很敬佩嵇康。

    嵇康是魏晉時期著名的學者,也是‘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出于老莊道家,由于對當時的政治上的不滿和失望,他聚隐清談,不顧世事,鄙視禮法,追求老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