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種‘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金庸在這裡寫他應是含有深意的,笑傲江湖到底意味着什麼?“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種浪漫的理想延續着中國傳統文化人幾千年的夢,金庸在這方面應是有很深的體會的,反應在笑傲江湖中極大可能有這個意思。
令狐沖一個人聽到了林震南夫婦的最後遺言,為他以後被人曲解留下了隐患,也更加利于金庸用很長的對比手法深入探讨,描寫各人對令狐沖的看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變化。
回到華山,令狐沖和嶽靈珊感情發展成了故事的主線,基本上是金庸寫情的水準之筆,沒有什麼突出的。
令狐沖落花有意,不怨不悔;嶽靈珊流水無情,敬重有加,人世愛恨本應如此。
三心
98.8.30
《笑傲江湖》随筆(6)
令狐沖上了思過崖,見到風清揚的刻字,引發一串正邪好壞間的胡思亂想。
金庸故意寫了這一段想法,和後來令狐沖面對正邪觀念已經模糊不清,完全靠着自我的良知的判斷決定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覺得金庸這樣描寫令狐沖的性格思想上的雙重性才更加使這個人物有血有肉,更貼近現實。
風清揚是風字派,嶽不群是不字派,後面出來的他的同門也是不字居中,甯中則開始是一個例外。
到了令狐沖這一輩,就好象沒有這些講究了。
很奇怪嶽不群在這個問題如此開通,對比其他門派卻不是這樣寫的。
令狐沖有意無意間彈走‘碧水劍’,追悔“再也難以取回,今次當真鑄成大錯了”(第八回)。
其實林平之入門華山已是大錯鑄成,令狐沖注定難以再博嶽靈珊芳心一顧。
人雖在,劍已去,此情已待成追憶!
在石洞中的武功成了後來嶽不群嵩山計賺左冷禅的法寶之一,這恐怕是魔教十長老怎麼也估計不到的。
他們詛咒五嶽派卑鄙手段,無恥下流,嶽不群自然是全盤收下了,說不出的大大受益。
田伯光被逼上崖捉拿令狐沖,攜帶汾酒兩壇作手信,說:“天下名酒,北為汾酒,南為紹酒”(第九回)。
笑傲一書中關于中國酒文化的叙解實在不少,有些還十分詳細,後來更有琴棋書畫等的精心描述。
可以看出金庸在笑傲中刻意着墨的一個主題,這是他以往的小說中沒有的,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欣賞。
這是不是和先前表述的《廣陵散》寓意有必然的聯系呢?因為中國曆來的讀書人除了成就功名,閉隐山林外,這些方面的玩賞、娛樂是夾雜其中,必不可少的。
紹酒就是加飯酒,又稱黃酒,據說對身體有益,溫熱後加些許話梅的喝法可能是最為流行的。
不過我個人不很喜歡這種酒,喝一點點,就容易上頭,味道也少了白酒那種醇香的享受。
在上海讀書時,見到上海人多是用來作為菜肴的佐料,也不見真的是席中必備。
南為紹酒,怕是有負此名,大概金庸家鄉中是這樣的傳聞吧。
三心
98.8.31
《笑傲江湖》随筆(7)
“田伯光臉上一紅,随即甯定”(第九回),‘淫賊惡棍’田伯光也會面紅?從現代科學來講,臉紅是一種心理上下意識的反射,原因可以是很多種,但至少說明這個人還是有羞恥心的,也就是良知未泯,田伯光被寫成一個假壞人,臉紅就不足為奇了。
有趣的是嶽不群,在木高峰譏諷他對辟邪劍譜眼紅時,他“突然之間,臉上布滿紫氣。
”
(第五回)這個真小人發怒好,說謊好,使小手段好,立即一運功,臉變為紫色,人們就永遠不會知道他在臉紅了,這到是一個非常好的掩飾,‘紫霞神功’值得向這類人推薦。
不小心看到金庸的一個筆誤。
令狐沖第一次見到風清揚的刻字時,尋思:“是了,我祖師爺是‘風’字輩,這位風前輩是我的太師伯或是師叔。
”(第八回)田伯光提到風清揚的名字時,令狐沖又再次尋思:“‘風清揚’的名字中有個‘清’字,那是比師傅‘不’字輩高了一輩的人物”(第九回)。
到底是‘風’字輩還是‘清’字輩?中國人傳統應為‘清’字輩,但後來在梅莊向問天替令狐沖改名,第一個字是用的‘風’字,并說是風清揚的師弟,向問天久曆江湖,應熟知華山派的輩分,所以‘風’字輩可能更為準确。
獨孤九劍講求以無招勝有招,又講求活、變,這是道家理論中的精要。
從這個理論衍化出來的武功,被寫的天下無敵,以至令狐沖必須要拿劍才能發揮功效,不然金庸難圓其說,這書也就沒什麼好看啦。
這決不是一種巧合,笑傲中反映出來的主題意境全與道家有關,正如天龍是籠罩在佛教因果循環的思想下一樣。
而且笑傲中通過嶽不群師徒似乎還透着一種崇道譏儒的味道,卻不知是金庸無心之作還是刻意而為了。
桃谷六仙出場,這六個滑稽角色經常胡說八道,奇談怪論,讓人看了捧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