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管明天還要去面對。
漸漸世事深知,偶有不快,也一人靜靜坐在天台上淺斟慢嘬,細細深思自問,給自己一個輕松自在遐想的空間,不會再那樣無結果的回避。
感慨中人生的這些路,我們終會走過。
金刀王元霸隻能說有其父必有其女,但一代不如一代卻真的一語中的,這似乎是中國社會的一種可悲,因襲世家的沒落構成了中國曆史一條别緻的風景線,也許這是中國文化必然的結果吧。
令狐沖被街頭小卒圍毆,哀莫大于心死(莫大先生的得名不知是不是出于此?),這是笑傲中最讓人痛惜的一刻,失去生命的意義真的仿似失去了一切,令狐沖的掙紮中,金庸寫出了生活的真谛,經曆過這種感覺的朋友會有深深共鳴的。
到是頗讓人費解的是嶽夫人一直在這段令狐沖最需要慰藉的時刻都沒有出現,也許她真的太了解令狐沖,知道他會靠自己慢慢走過這種磨練?知道這些事隻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笑傲江湖的曲譜是全書中最重要的一環。
第一次出現,令狐沖不但有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經曆,我們心目中主角的形象慢慢開始圓滿,還留下了恰好一個人遇到了臨死的林震南夫婦。
第二次出現,将第一次的線索完全展開,開始另一番奇遇。
第三次出現便化身于《廣陵散》,帶出一個更大的秘密,将故事推向更高潮。
不能不佩服金庸的寫作技巧和布局構思。
盈盈準備出場,她和綠竹翁隐居在洛陽的小巷中,應了那句話:大隐隐于市,後來令狐沖和盈盈也在杭州西湖傍歸隐,這才是真正的笑傲江湖吧。
綠竹翁又是一個奇特的人物,“身子略形佝偻,頭頂稀稀疏疏的已無多少頭發,大手大腳,精神卻十分矍铄“(第十三回)。
這個形象把令狐沖誤導認為盈盈是一個老婆婆,其實綠竹翁本人隻是一個外表普普通通的常人,像何三七那樣,我們平時往往與之檫肩而過,不會再有任何印象,怎知他們有着那麼多叱咤風雲的故事。
第三本書的封面是标以‘清心普善’四字,用中國傳統水彩畫寫意而就,遠處一隻翩翩欲飛的仙鶴,近處一對纖纖玉手做佛咒狀,着色以深藍為基調,潑撒混成。
我卻總覺一種無形中郁郁之感,沒有了“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輕輕歎息,又似是朝露暗潤花瓣,曉風低拂柳梢。
”
(第十三回)那種清淡恬靜的回味,隻是感歎愁思,落了下乘。
三心
98.10.5
《笑傲江湖》随筆(11)
任盈盈才一出場,就用琴箫分别演繹出笑傲江湖,又為令狐沖把脈診病,并一語道破六猴兒非令狐沖所殺,讓人眼前一亮,這個‘婆婆’果然不得了。
令狐沖聽完一曲‘清心普善咒’,得綠竹翁點提,向任盈盈求教琴技,被任盈盈一問,“令狐沖臉上一紅,說道:‘弟子從未學過,一竅不通,要從前輩學此高深琴技,實深冒昧,還請恕弟子狂妄。
’當下向綠竹翁長揖到地,說道:‘弟子這便告辭。
’”(第十三回)寥寥數筆,将令狐沖那種直傲的性格生動地勾畫了出來,妙筆!
學琴一節是笑傲一書的一個重心點,除了對今後情節鋪墊,引出書中女主人公的登場,最關鍵的是暗中在配合整部書表現的主題。
令狐沖為何學琴不學箫?琴不但是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更是成為表現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風流,才情智慧的象征之一。
琴為八音之首,成熟代表是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因其表達的音質清透,被認為是古樂器中最能貫透心神的代表。
嵇康就說:‘衆器之中,琴德最優’,後來更演變成為讀書人對高尚心靈追求的标準,詠情借琴、明志借琴、澄心借琴,古來的文人墨客無不對其推崇備至。
笑傲一書以琴曲為名,非常清晰地表達出此書的主題:對最完美心靈的求索,對最純潔人格的向往,這也是我對笑傲一書首推金庸先生作品第一的基點。
令狐沖被不少人力證虛僞做作之說。
什麼是順性循情,什麼是故做姿态,這之間的差别也許讨論到最後隻能靠我們各自心靈上的感觸去分辨了。
但琴聲達意,弦音傳心,且聽令狐沖的初試身手:“令狐沖學得幾遍,彈奏出來,雖有數音不準,指法生澀,卻洋洋然頗有青天一碧、萬裡無雲的空闊氣象。
”(第十三回),連綠竹翁也要說:“姑姑,令狐兄弟今日初學,但彈奏這首《碧霄吟》,琴中意象已比侄兒為高。
琴為心聲,想是因他胸襟豁達之故。
”(第十三回)。
金庸先生不但要在情節上烘托令狐沖的性情人格,還屢次借他人之口來直接說明,這在金庸小說中是不多見的。
從此節再回頭看前面劉曲二人的故事,連貫起來,隐隐然全書的主旨已經有了一個眉目。
讓笑傲曲脫胎于《廣陵散》,而不是其他有名的像《南風操》、《梅花三弄》等曲,是其背後的魏晉文化現象。
魏晉時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