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閻大為
金庸的好友倪匡在評論金庸小說時,将其中的人物分為九等,有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下下人物等。除了這九等外,還有“絕頂人物”。被評為“絕頂人物”的有四人:楊過、令狐沖、韋小寶和蕭峰。據說對于前三人被評為“絕頂人物”都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看來隻有對蕭峰是沒有争議的了。
有些“金學家”不隻将蕭峰看作金庸武俠小說種的頭号“絕頂人物”,而且譽為是自從有武俠小說以來的最偉大的武俠。還有别的“金學家”們說:“《天龍八部》中蕭峰最為輝煌。
他不知圓了多少人的英雄夢。幾乎金庸筆下所有英雄美德,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人格偉大,性格完美。”這評價不能說不高。
雖然,金庸下了很大的氣力寫蕭峰,甚至有些像文革中所提出的“三突出”的寫作原則,盡量突出蕭峰這個英雄人物。金庸自己也說過,他最喜愛的男主角之一就是蕭峰(另一個是楊過)。蕭峰的武功也确實被描寫得超群絕倫,但是從“俠”的觀點來看,蕭峰是夠不上一個“絕頂”的武俠的。
《天龍八部)第十九回的題目是“雖千萬人吾往矣”,起得很不錯。這一回中所描寫的聚賢莊的那一場大武鬥,也确是寫得精彩。把蕭峰高強的武功,倔強的性格,以及為了一個小女子性命,所表現出的一往無前的”勇”和“義”,都刻畫得淋漓盡緻。有一些讀過這一回的讀者,每一看見,“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個題目,就感到熱血沸騰。
也就是在這個聚賢莊大戰中,蕭峰這位英雄的品行中陰暗的一面也暴露出來,使得他難以夠得上有一個貨真價實的“絕頂人物”的稱号。在這一回中他的“蠻性”大發,表現出了“不仁”和“不智”。
第一,蕭峰在這場大戰中表現出了“不仁”。在這場大戰中,蕭峰打死了這麼多的武林人士,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無辜的,是因為聽說蕭峰殺死了養父、養母及師父後聚在一起的。
他們的信息不夠準确,但其動機卻不能說是壞,而蕭峰打得性起,殺得血肉橫飛,實為不仁。
也許有人說這是為了救阿朱的命。但為一人而誅殺這麼多無辜,難道是仁者之舉嗎。相比之下,金庸筆下别的英雄們就要好一些。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在糊裡糊塗地和向問天聯手時,受到人們的圍攻,在一場生死惡戰中,多隻是将對手刺傷,而且,除了青城派的幾位受傷較重外,其餘的不過是輕傷而已。
在現代人們的觀念中,“暴力”是非常壞的。許多武俠小說作者都很注意,不要将自己塑造的英雄人物染上血腥味,金庸也是這樣。但是,金庸所最喜愛的這個人物,也是衆多“金學家”們交口稱贊不已的大英雄,卻沾上這麼多無辜者的鮮血,真是有些讓人不解。
在這本書的後面,蕭峰知道了自己的父親是殺死養父、養母、師父以及自己所要找的那些知情人的兇手,知道了自己在聚賢莊亂殺元辜的引發者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蕭峰應感到内疚,但是,他沒有。這怎能說是具有一個大俠的風範。
其次,蕭峰“不智”。蕭峰來到聚賢莊是為了救阿朱一命,是找“閻王敵”薛慕華治病的。在來之前,他已經知道在這裡聚集了大量的武林人物,舉行“英雄大宴”,準備和他算賬。略想想就可以知道,這樣情況下,蕭峰還要帶阿朱去,其目的是達不到的。硬要去,那隻能歸之于“蠻性”大發。
這場惡戰以蕭峰被人救走而結束。書中說,衆人為了能再找到蕭峰,不能讓阿朱死去,薛神醫不得不給阿朱治病。
按理,薛慕華因為是被迫治病,是不會誠心誠意地給她治好病的,把阿朱的病治得不死不活的,或是治好了這樣的病,再給她添上别的病,那不是也糟糕得很嗎。如果,有位俠客為了報仇,有意殘害阿朱,害得她不死不活的,不也是平常得很嗎。
最後,阿朱的病好了,而且能逃出去,隻能說是作者“高擡貴手”了。不甚符合情節的發展規律。
怎樣才能算作“俠”.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既然是講中國古代的事,那麼就按古代人的觀念來看看俠應該是怎樣的。
古來稱贊高尚的人格時,有時用“智仁勇”三字。蕭峰勇則是勇,但智和仁方面都有缺陷。還有用“仁義禮智信”來作為完美人格的标準的,則蕭峰在仁智信三方面都有不足。
這樣看來,把蕭峰評作“絕頂人物”是有些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有一些讀過這一回的讀者,每一看見“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個題目,就不禁熱血沸騰,其實大可不必。這一回所寫的蕭峰不仁不智無情,實不足以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