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盜二十九座墳墓,終于在蔡邕的墓中尋到《廣陵散》琴譜,固然是匪夷所思的奇想,但金庸為什麼一定要寫笑傲江湖曲是脫胎于《廣陵散》呢?
據樂書記載,《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既今天的揚州)的民間樂曲,分上下兩阕,上阕抒暢遊之樂,充滿歡愉;下阕則凄婉傷感。
後世琴家推測此曲即《琴操》所記的《聶政刺韓王曲》,謂‘其聲忿怒躁急’。
現在的《廣陵散》最早見于《神奇秘譜》,稱為隋宮所藏,後流傳于民間,全曲分為五部四十五段,是比較長的一部古曲。
令狐沖第一次聽到笑傲江湖曲時的感覺是:“隻聽得血脈贲張”,接着又“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陣酸楚”(第七回)。
這和《廣陵散》的表現意境還是較相吻合的。
聶政刺殺韓相俠累後,毀容自殺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刺客列傳》中有很精彩的描寫。
聶政隻是因為嚴仲子的知交之恩,不惜傾身相報,而其姐聶熒更是不畏強勢,以死哭屍,以顯聶政之名。
那種恩怨分明的作為,是司馬遷文中極力贊賞的。
令狐沖在性格上不能不說有那麼一點聶政的影子。
但似乎金庸的重點不在這裡。
第七回裡他用了很長一段話來講解為何《廣陵散》如此出名,并借曲洋口說出很敬佩嵇康。
嵇康是魏晉時期著名的學者,也是‘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出于老莊道家,由于對當時的政治上的不滿和失望,他聚隐清談,不顧世事,鄙視禮法,追求老莊的那種‘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金庸在這裡寫他應是含有深意的,笑傲江湖到底意味着什麼?“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種浪漫的理想延續着中國傳統文化人幾千年的夢,金庸在這方面應是有很深的體會的,反應在笑傲江湖中極大可能有這個意思。
令狐沖一個人聽到了林震南夫婦的最後遺言,為他以後被人曲解留下了隐患,也更加利于金庸用很長的對比手法深入探讨,描寫各人對令狐沖的看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變化。
回到華山,令狐沖和嶽靈珊感情發展成了故事的主線,基本上是金庸寫情的水準之筆,沒有什麼突出的。
令狐沖落花有意,不怨不悔;嶽靈珊流水無情,敬重有加,人世愛恨本應如此。
三心
98.8.30
《笑傲江湖》随筆(6)
提交者:三心
令狐沖上了思過崖,見到風清揚的刻字,引發一串正邪好壞間的胡思亂想。
金庸故意寫了這一段想法,和後來令狐沖面對正邪觀念已經模糊不清,完全靠着自我的良知的判斷決定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覺得金庸這樣描寫令狐沖的性格思想上的雙重性才更加使這個人物有血有肉,更貼近現實。
風清揚是風字派,嶽不群是不字派,後面出來的他的同門也是不字居中,甯中則開始是一個例外。
到了令狐沖這一輩,就好象沒有這些講究了。
很奇怪嶽不群在這個問題如此開通,對比其他門派卻不是這樣寫的。
令狐沖有意無意間彈走‘碧水劍’,追悔“再也難以取回,今次當真鑄成大錯了”(第八回)。
其實林平之入門華山已是大錯鑄成,令狐沖注定難以再博嶽靈珊芳心一顧。
人雖在,劍已去,此情已待成追憶!
在石洞中的武功成了後來嶽不群嵩山計賺左冷禅的法寶之一,這恐怕是魔教十長老怎麼也估計不到的。
他們詛咒五嶽派卑鄙手段,無恥下流,嶽不群自然是全盤收下了,說不出的大大受益。
田伯光被逼上崖捉拿令狐沖,攜帶汾酒兩壇作手信,說:“天下名酒,北為汾酒,南為紹酒”(第九回)。
笑傲一書中關于中國酒文化的叙解實在不少,有些還十分詳細,後來更有琴棋書畫等的精心描述。
可以看出金庸在笑傲中刻意着墨的一個主題,這是他以往的小說中沒有的,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欣賞。
這是不是和先前表述的《廣陵散》寓意有必然的聯系呢?因為中國曆來的讀書人除了成就功名,閉隐山林外,這些方面的玩賞、娛樂是夾雜其中,必不可少的。
紹酒就是加飯酒,又稱黃酒,據說對身體有益,溫熱後加些許話梅的喝法可能是最為流行的。
不過我個人不很喜歡這種酒,喝一點點,就容易上頭,味道也少了白酒那種醇香的享受。
在上海讀書時,見到上海人多是用來作為菜肴的佐料,也不見真的是席中必備。
南為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