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人的個性</PGN0004.TXT/PGN>方面,都存在諸多不足。
武俠小說至民國,正如詩至漢魏,雖見羽豐而未見其振翅翺翔于雲天。
文學需要改革,武俠小說也面臨着一個新的轉折關頭;于是,武俠世界呼喚文學巨匠出世。
何人振興武術?世人為之矚目。
50年代中期,武俠小說創作的中心由大陸移至香港。
梁大俠一馬當先,金大俠筆掀狂瀾。
金大俠以其睿智之目光,博大之學問,精妙之構思,曲折之情節,燦爛之文采,調侃之筆墨,終于使武俠小說以嶄新面貌登上文壇,成為中國文學的驕傲。
金大俠何許人也?乃“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的金庸。
五
金庸,姓查,名良镛,1924年2月生,屬牛。
原籍浙江海甯。
海甯查家,名人輩出。
清代著名詩人查慎行,系金庸之高祖。
查家曾蒙受冤案,清代雍正年間那起“維民所止”文字獄中的主角查嗣庭,也是金庸的先人。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當過江蘇丹陽縣知縣,但金庸出世時家境破落,他後來的成就實與“祖蔭”無關。
少年時代的金庸在海甯讀小學,後考入當時著名的杭州高級中學。
他因愛文學而好舞文弄墨,曾向報社投稿。
抗戰爆發,金庸小别江南,入湘西居住,不久考</PGN0005.TXT/PGN>
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後畢業于東吳大學法學院。
金庸第一個職業是在中央圖書館工作。
之後,他的興趣轉向新聞,先在《東南日報》任電訊翻譯,後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大公報》當記者。
《大公報》香港版複刊,金庸入香港編報,一度赴北京求職,未成,複歸香港重操報業。
金庸成為金大俠,純屬偶然。
1954年,香港有一場著名的拳師比武。
因香港禁止打擂,擂台便設在澳門。
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為了吸引讀者,便請報人陳文統寫一部武俠小說在報上連載。
陳文統以“梁羽生”
為筆名寫的《龍虎鬥京華》一炮打響,成為新派武俠小說開山之作。
與陳文統是同事又素愛武俠小說的查良镛不甘寂寞,躍躍欲試,經羅孚推薦,于1955年以筆名“金庸”寫出《書劍恩仇錄》,連載于《新晚報》;出手不凡,随後佳作噴湧而出,終于開拓了武俠小說的新天地,成為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大宗師。
六
讀過金庸小說的讀者,會把作者想象成一個高高瘦瘦、潇灑倜傥的男子。
其實,金大俠是中等個子,身高一米七五,中年發福,足有一百四十斤。
他的臉龐是典型的國字臉,方方正正,頗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概。
初見他的人會誤認為他是不苟言笑、極其嚴肅的人;相處日久,才知他性格寬容,不失幽默。
他是名</PGN0006.TXT/PGN>作家,又是名報人,他一手開創的《明報》事業,分發達,這與他善于識拔人才有關。
他對屬下從呵斥,發号施令往往借助于筆墨,讓人心服口服。
七
金庸興趣廣泛。
他在年輕時愛好體育運動,曾是學校排球隊隊員,後來學過芭蕾舞,晚年對圍棋入迷。
他一生緻力于辦報與文學創作,其間當過幾年電影編導。
他将棋藝與西方電影藝術運用到小說中去,讀者對此已相當熟悉。
金庸還是藏書家。
他早年愛讀大仲馬、司各特、史蒂文森的小說,中年以後博覽群書,尤其精心研究佛經。
他的小說中時有禅宗思想滲透其間,這也就使他的武俠小說具有更精辟的思想見解與哲學深度。
他遍閱中國史書,最推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此外,他還每天抽時間學習英語。
金庸的才氣橫溢在于勤奮,因勤奮而顯示出他的聰睿與學問。
八
金庸小說博大精深,研究金庸小說已成為一種專門學問。
香港出版的“金學研究叢書”充分顯示了金庸小說的思想成就與文學成就。
其中以倪匡的《我讀金庸小說》最為好看。
不看金學評論,隻讀金庸小說,是一種遺憾。
筆者讀金庸小說,不過五六年時間,但對其中某幾本書竟有一讀再讀的興趣,有的甚至讀過不少于五遍。
讀得越多越使我不敢自己寫武俠小說(筆者也寫過兩部武俠小說),讀得越多也越感受到武俠小說原來是真正的文學。
金庸小說妙在何處?一言難盡。
筆者試作金庸小說人物譜,選取典型,為一百零八将,以人分類,以人寫史,以人言情,以人述志,獻與金庸小說愛好者共賞析,增其玩味之趣,聊作好看之證。
至于拙著寫得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若對武俠小說持成見者也來對拙著進行品頭評足、口誅筆伐,筆者歡迎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