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沖為自己的同調知交。
我從他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東西。
任盈盈
《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與《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蓉,都可稱為“妖女”,但她與黃蓉的身分大不相同。
她是魔教教主的女兒,手段半正半邪。
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居然令十五個漢子自己刺瞎眼睛,并永世不得返回中原,這自然是名門正派的黃蓉做不出來的。
金庸寫任盈盈出場,極為精彩。
令狐沖初會任盈盈于洛陽城中的綠竹巷中,不見其人但聞其聲,那叮咚叮咚的柔和琴音如同仙樂,讓令狐沖相信奏琴者是一位“婆婆”,從而肅然起敬。
後來,令狐沖為了保護這位婆婆,不惜生命與少林派格鬥厮殺。
雖然方生大師說得明白:“這婆娘是邪教魔女”,可是令狐沖天性善良,想到婆婆身逢大難,豈能見危不救!
竟自不量力,願為她拼死一搏。
後來令狐沖為了讓婆婆吃藥,舍身滾入山澗,急得那婆婆也順坡滾下,方才露出“廬山真面目”,原來婆婆是位武功甚高的絕色少女。
這一場戲緊張中顯得有趣,比郭靖初見黃蓉寫得更為出色。
任盈盈是任我行之女,又被東方不敗封為“聖</PGN0036.TXT/PGN>
姑”,這樣的地位對她心理上影響甚大。
她自尊而大度,手段潑辣卻不乘人之危。
作為一個女人,她也像黃蓉一樣有執著的追求,但任大小姐的身分,又使她處處想維護自己的尊嚴。
她深愛令狐沖,卻不會像黃蓉那樣大膽表露,後來情敵嶽靈珊死了,她又為其厚葬修墓,顯示了大家氣度,這不是尋常女人所能做到的。
若論心機,任盈盈其實也不在黃蓉之下。
她早料到令狐沖要當主要由女尼組成的恒山派掌門,所以預先收了不少男徒,為他做該派領袖解決了尴尬問題。
她與人交鋒,從不輕易出手,林平之學成“辟邪劍法”之後,她先要看個明白,方敢采取克敵制勝之法。
最妙的是寫她與令狐沖洞房花燭之夜,淘氣的“桃谷六仙”藏在床下,想偷聽新婚夫妻的悄悄話,令狐沖一時不察,幸虧任大小姐多個心眼。
這說明任盈盈不僅藝高膽大,而且心細如發,對人窺測之深,令人歎為觀止。
大凡古代淑女,對丈夫總是極為尊重,這位邪教魔女居然表現尤為出色。
她明知所愛之人深愛嶽靈珊,但在嶽靈珊危急時她卻能出手相助。
令狐沖拒絕當日月教副教主,任我行大為掃興,但任盈盈卻不勉強丈夫。
任我行死後,她也看破名利地位,甘心情願與心愛之人令狐沖歸隐于綠竹巷中。
這幾筆描寫,大大拔高了一個魔女的人品。
任盈盈屈居黃蓉之下,自然也是世俗之見,但《笑傲江湖》畢竟為邪派翻了案,任盈盈也成了魔教中最有魅力、最有個性的文學女性。
儀琳
儀琳,是金庸筆下的“聖女”。
武俠小說被稱為“男人的童話”,其主角當然十有八九是男人,如《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如《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如《碧血劍》中的袁承志。
書中的女主角大都是陪襯人物,儀琳在《笑傲江湖》中的地位便是如此。
在金庸筆下的女性人物中,我對儀琳取愛憐的态度。
她的最可愛之處,是心地極其善良而又富有自我犧牲精神。
這個純潔的俏尼姑被“采花大盜”田伯光擒住,欲施非禮,在千鈞一發之際,讓令狐沖撞見了。
這一段令狐沖救儀琳的經過,由儀琳口中叙出,十分動人。
這自然是金庸特有的本事,他善于從旁人的回叙中來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徐徐道出,層層挖掘,既顯示出令狐沖的高風亮節,又讓儀琳的單純可愛躍然紙上。
尼姑接受的是宗教思想,一是要虔誠,二是要禁欲。
對于第一條,儀琳整個身心都接受了;對于第二條,一個年輕美貌的尼姑的内心世界裡因為闖入了一個令狐沖,便掀起她心靈深處的層層波瀾。
她自知</PGN0039.TXT/PGN>尼姑不可動凡心,但又因為欽佩令狐沖而暗生愛念,自知不對,卻又無法解脫。
這種心理刻畫十分成功。
比如令狐沖身受重傷,口渴得很,想吃西瓜,儀琳對着瓜田猶豫再三,佛門弟子戒偷戒盜,她為令狐沖偷摘西瓜,豈不犯戒?但愛情的神奇力量終于戰勝了宗教思想。
儀琳摘瓜之時暗暗自責:“是我儀琳犯了戒律,這與令狐大哥無幹!”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境界,恐怕在金庸筆下的女子中絕無僅有。
儀琳的故事,又引出她父親不戒和尚與她母親啞婆婆的一起風流韻事。
當啞婆婆知曉了女兒的心事,不由蠻橫起來,擄來令狐沖,強迫他當場娶儀琳。
這一段故事,粗讀引人發噱,但細細回味,卻在筆墨間反襯出儀琳如同璞玉般的高尚人格。
她起初不信令狐沖愛上自己,但當啞婆婆騙女兒說令狐沖已經出家當了和尚,她心中好難過,不願令狐沖去當和尚;啞婆婆又說要讓令狐沖當太監,儀琳更是堅決反對,她的理由是像令狐沖這般好人不能當太監。
她明知令狐沖深愛小師妹嶽靈珊,但從不嫉妒,她的心願隻有一個,隻要令狐沖快樂,她就十分滿足了。
我初識儀琳,隻覺得這個純潔無邪的小尼姑是《聖經》中的人物。
後來重讀,又發現金庸寫她确實合乎情理。
因為她的心底無私,并不是沒有内心沖突,隻因她秉性太善良,又從小信仰宗教,她依靠這一精神支柱,戰勝了各種誘惑。
她在情窦初開、芳心萌動之際,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内心的争鬥,使處世宗旨始終不變,不愧“聖女”之美譽後來,儀琳偶然中殺了嶽不群,衆人推她為恒山派掌門,她堅決推辭,可見她與令狐沖的精神境界十分相似,但金庸卻讓令狐沖與任盈盈結成伉俪。
我對此大抱不平,如果儀琳與令狐沖結百年之好,豈不令人快哉!
嶽不群
嶽不群是個了不起的僞君子。
他的外表是君子,面如冠玉,一臉正氣,颏下五绺長須,手執君子劍。
他的談吐與劍法一樣,都是儒雅蘊藉,令見者自有景仰高山之情。
他又處事謹慎,在各大門派中威信極高,謙遜寬容,頗有長者之風。
但這一切都是假的,一旦僞裝的畫皮揭去,嶽不群成了一個真小人。
小人要打扮成君子,并非易事。
首先,嶽不群不是鼠目寸光之輩,他能洞察武林一切;其次,他又是自控能力極強的人,雖有野心,但表面上卻能做得不露聲色,不僅騙了徒兒,還讓夫人甯中則與女兒嶽靈珊都蒙在鼓裡,這一手不是高明的僞君子做不出來,不是金庸這樣的文學高手也寫不出來。
金庸塑造嶽不群,極有分寸。
嶽不群粉墨登場之前,先有徒弟襯托出華山派的正氣凜然,從而為嶽不群亮相作了一個鋪墊。
劉正風金盆洗手之際,嶽不群大談做人道德、江湖義氣,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擲地有聲,為衆人所折服。
後來,嶽不群與人交手,處處保持君子之風,得饒人處且饒人,也令人歎為觀止。
他</PGN0042.TXT/PGN>明知勞德諾是混入華山派的奸細,卻故意容忍,借刀殺人,不露痕迹。
如查嶽不群不是僞君子,隻怕林平之、令狐沖早就慘遭毒手,隻因為他要戴着君子的面具處世,也就不敢輕易下手。
可見,僞君子縱然可恨,但畢竟做事要給自己留一點餘地。
古今中外名著中寫僞君子的,可謂不少,有的是官場中的僞君子,有的是情場中的僞君子,但比起嶽不群的眼力與手段,恐怕很少有人超過他。
因為嶽不群文武雙全,又有謀略,又有武功,其僞裝的本事,居然把曆經江湖風浪、見多識廣的方證大師與沖虛道長也騙過了,把他稱為“正義的象征”。
嶽不群可謂是僞君子中的“帥才”。
由此可見,嶽不群是小人,但又不是一般的小人。
他是《笑傲江湖》中最有野心、也最有心機的小人。
他終于奪得《辟邪劍譜》,但如願以償之後,嶽不群又赢得了什麼呢?他以陰謀起家,最後死在陰謀之中,他死而有憾。
這個僞君子中的佼佼者在人生舞台上演完了最後一幕,留給讀者無窮的回味。
野心是誘導人的天性走向深淵的魔鬼。
一個人要趕走自己心中的魔鬼,不妨從克制膨脹的貪欲做起,并以嶽不群的悲劇為鑒。
甯中則
甯中則是華山派掌門人嶽不群的妻子,武功不凡,“無雙無對,甯氏一劍”。
她在教令狐沖學武時大顯身手,面對強敵時又臨危不懼,确實無愧“甯女俠”的美譽。
但甯中則令讀者傾心的,不是她的武藝,而是她剛中有柔的性格。
她是一個好妻子,賢惠而溫情;她又是一個好師娘,對華山弟子,尤其對令狐沖充滿了慈愛。
她的剛烈正氣令人起敬;她的仁慈溫柔委實可愛。
可惜“甯女俠”嫁了個僞君子,她與嶽不群朝夕相處,居然對丈夫的陰險伎倆一無所知,一直到真相大白,她才不得不自殺而死。
她的自殺,是一個善良女子的自尊心受到莫大傷害之後不得已而采取的解脫痛苦之法。
令狐沖的遇險,真正為他擔心的是師娘甯中則。
她的心與令狐沖一脈相通。
衆人都懷疑令狐沖,隻有她相信自己徒弟的光明正大,純淨無瑕。
可惜她太少心機,又因為嶽不群作僞的本事非同一般,于是她隻能以死來結束她本該轟轟烈烈的一生。
</PGN0044.TXT/PGN>
女人的幸福,一半靠在男人身上,這雖然有點貶低女人的自身價值,但事實往往如此。
甯女俠雖然有“甯氏一劍,天下無雙”的本事,但她在處世上畢竟是被動的,随着丈夫的真面目大白于世,她也無顔在世上活下去。
她不是以死殉情,而是因心靈上遭受莫大打擊而失去了立足世上的勇氣。
在古代,也不乏大義滅親的壯舉。
洪承疇叛明降清,他的母親拒不見這個獲得榮華富貴的兒子;明末清初的李香君、柳如是,都是有見識、有正義感的歌妓,她們對丈夫的有辱氣節,都表現出女人的剛烈。
在這一點上,武藝高超的甯中則卻比不上淪落風塵的青樓女子。
可見,“女俠”
不一定指武林中的女流,真正的“俠義”還在人的内心深處。
“俠”是一種品格,“俠”又是一種氣節。
甯中則的悲劇至少證明了這一點。
嶽靈珊
不知哪位哲人說過:“在愛情面前,任何理論都是荒謬的。
”嶽靈珊撇下令狐沖而愛上林平之,便是一例。
嶽靈珊是華山派掌門嶽不群的獨生女,令狐沖的小師妹。
她在《笑傲江湖》中出場時,假扮醜女,由于被人欺侮,林平之挺身而出,為她打抱不平,從而拉開了一場惡戰的序幕。
女孩子在少女時代的愛情,大抵帶有盲目性,但嶽靈珊在初戀時愛上師兄令狐沖卻并不盲目,因為令狐沖确有個性,心胸開朗,毫無雜念,是值得嶽靈珊鐘愛的。
嶽靈珊愛他也确實情摯意切。
令狐沖被師父罰在玉女峰上面壁思過,嶽靈珊瞞了父親,上山送飯,在金庸筆下,這一段寫得很有人情味。
時間是大雪封山的一個黃昏,嶽靈珊突然出現在鵝毛大雪中的懸崖上。
為了送飯,她摔了一跤,飯籃掉入山谷,人也險遭不測。
令狐沖看了又是感激又是憐惜,責怪她不該上山。
嶽靈珊說:“我挂念你沒飯吃,再說..再說,我要見你。
”寥寥數語,把一個純情少女的愛情心态寫得惟妙惟肖。
看來他們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愛情之路必然鋪滿了玫瑰,但事情的發展大出意外,最終嶽靈珊竟愛上了林平之。
嶽靈珊愛林平之什麼?金庸沒有細表。
這恐怕是小說家很難言述的。
富家公子林平之是個狠毒的小人,但他外貌英俊,肯吃苦,受盡折磨而報仇之志不衰,這恐怕也會使少女動心。
不過,依我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嶽靈珊與令狐沖同門十幾載,彼此太熟悉了。
愛情本來就追求刺激與新鮮,林平之又是嶽靈珊過去不曾見過的一類男人。
嶽靈珊的愛情的轉移,也許與少女心理上這種連她自己也未必意識到的隐秘的變化有關。
嶽靈珊是個深情女子,她一旦傾心于林平之,就會豁出命去相愛,甚至當她發現了林平之的種種古怪行為之後,也不加深究,依舊一往情深,直至死在林平之手下,還竭力為心愛的人辯護。
現代人恐怕對此不大好理解,但在古代女子中卻是屢見不鮮。
嶽靈珊的人生旅程,前一段充滿了鮮花,後一段則經曆情感上的跌宕起伏。
她的死似乎有點不值得,這是局外人的感歎,局内人也許“死而不侮”,這大概就是愛情本身無法言喻的最好說明。
林平之
林平之這個人物的命運大起大落,因此讀者對他的看法恐怕和我一樣,也是先褒後貶,厭惡中略帶惋惜。
初看林平之,這位福威镖局的少爺,有七分任性三分正氣。
他路見不平,見義勇為,出手相救假扮醜女的嶽靈珊的一節,足見他有幾分可愛之處。
再看林平之,镖局被毀,家破人亡,浪迹江湖,身處危境,卻浩然正氣尚存,藝不高膽卻很大,敢與餘滄海橫眉,至死不肯給木高峰磕頭,拼死為令狐沖助上一臂之力,這個少年的所作所為頗令人起敬。
三看林平之,他已投在嶽不群門下,渾身上下都是複仇的熱血,為了報仇雪恥,“引刀自宮”,終于練成了辟邪劍法。
可憐他雖成了武林高手,卻又變成一個心理畸形的男人,他恨世上所有的人,包括深愛他的嶽靈珊。
林平之終于在大起大落中再塑了他的個性,成為一個不可救藥的悲劇人物。
合上《笑傲江湖》,林平之的形象躍然紙上。
一個天真的富家子弟,居然變成虛僞而殘忍的狠毒之輩。
他殺死熱戀他的少女嶽靈珊,成了一個心理變态的複仇狂。
林平之縱然成了反面人物,但他的所作所為,從封建倫理關系上去分析,似乎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
他忍受了極大的痛苦,最終為父母報仇雪恥,不愧為林家的後代;但從今天的道德觀念上去認識,他自然隻能屬于可憐的性變态者。
複仇,是武俠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但優秀的武俠小說總是通過人物形象的突變來揭示複仇的可怕性。
林平之心靈的畸形,正說明金庸小說的境界高于其他二三流武俠小說,由此可見,“金學研究”的産生決非偶然。
劉正風
劉正風“金盆洗手”一幕,讀來驚心動魄,又令人歎息不已。
這位衡山派的高手突然宣布退出江湖,這是令人驚歎處之一;劉正風不僅退出武林,而且還接受了朝廷授予的參将之職,這是令人驚歎處之二。
五嶽各派掌門人對此大惑不解,原因是劉正風一向操守謹嚴,為人光明磊落,且武功卓絕,像他這樣一個義薄雲天的铮铮男子漢居然會希罕一個芝麻綠豆官,會選擇一條貪圖升官發财的道路,這當然令武林中人大為驚歎而産生懷疑了。
答案是劉正風結交了一位魔教中人。
他與魔教長老曲洋由琴瑟唱和而心意相通,于是結為知音。
他自知五嶽劍派與魔教之間必有一場惡戰。
一邊是他的同盟師父兄弟,一邊是他的知交好友,劉正風夾在當中,左右為難,這才出此下策,以金盆洗手,去捐了一個武官自污。
他的苦心隻是為了置身于腥風血雨的鬥毆之外,不料這種躲避矛盾的辦法也行不通。
嵩山派掌門人左冷禅設下毒計,連下殺手;劉正風為了曲洋,弟子死于非命,連妻子兒女都慘遭不幸。
這一場戲,表面上是寫名門正派嚴懲劉正風的背叛行為,其實是寫出了以左冷禅為首的嵩山派的狠毒兇殘,反而激起讀者對劉正風的同情,對名門正派的鄙視與憤恨。
主持正義的定逸師太終于看不下去,出手相助不成,帶領群尼含憤出走。
劉正風為結交一個朋友,弄得家破人亡。
讀者不免對這種私人情誼的可信性表示懷疑。
金庸寫劉正風與曲洋,當然有史借鑒,古代伯牙彈琴為鐘子期所賞識,成為知音,鐘子期卒,伯牙破琴斷弦。
但問題是劉正風結交的曲洋,是江湖上視為邪教的長老,連定逸師太也認為劉正風不可與武功陰毒的魔教中人相交。
對此劉正風自有劉正風的解釋:“言語文字可以撒謊作僞,琴瑟之音卻是心聲,萬萬裝不得假。
”因為我輩不知音樂之妙,也無從反駁劉正風的高論了。
但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這一名言在這部小說中有了形象的注腳。
金庸後來寫曲洋出手相救令狐沖,不願濫殺無辜,處處為劉正風犧牲妻兒的行為作注腳。
曲洋也因為劉正風為自己落得家破人亡而大為内疚,但劉正風依然認定:“此輩俗人,怎懂得你我以音律相交的高情雅緻?”他們二人臨終之前,琴箫合奏了一次《笑傲江湖之曲》。
可見,劉正風與曲洋的志趣與胸懷不是凡人所具備的。
劉正風“金盆洗手”的故事,其實是整部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嵩山派、華山派、恒山派的頭目相繼亮相,為他們以後的歸宿埋下了伏筆,其旨意便是說明名門正派未必是君子,邪道魔教中也有好人善者;而劉正風全家老幼慘遭滅門屠殺的結局,大大增強了這種藝術感染力。
莫大先生
五嶽劍派中的衡山派高手,居然都是音樂愛好者。
莫大先生與劉正風這對師兄弟,表面上看來相似,都有極高的演奏技能,其實形似而神不似,有地下天上之别。
我們不妨從琴音來識别二人。
劉正風,臨終前與曲洋同奏一曲《笑傲江湖》而長逝。
他奏的曲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如他的為人光明磊落,正氣凜然。
縱然在嵩山派的圍攻下,劉正風依舊臨危不懼,言辭擲地有聲,那股正氣融入琴音之中,自然高雅脫俗。
因此他是一個天上人物。
莫大先生則不同。
他瘦得像痨病鬼,外貌猥瑣,使一把又薄又窄的利劍,劍法怪異,如出洞靈蛇,顫動不絕。
他殺大嵩陽手費彬,也是搞突然偷襲,先将劍光罩住對方,其劍法變幻,猶如鬼魅。
莫大先生殺了費彬後又悄然退去,真是來去匆匆,給人一種神秘感。
曲洋對莫大先生的高超劍法甚為欽佩,但對他演奏的《潇湘夜雨》大感失望。
曲洋如是評價:“所奏胡琴一味凄苦,引人下淚,未免也太俗氣,脫不了市井的味兒。
”劉正風對此也有同感,說:
“我一聽到他的胡琴,就想避而遠之。
”
由此從琴音的格調來對比,便知莫大先生與劉正風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
莫大先生凄苦哀怨的琴音,令人想起陰森森的地獄之聲。
也正因為莫大先生是地獄中人,他的行蹤才會如此神出鬼沒。
他縱然出手相救師弟劉正風,以後又幾次幫令狐沖的忙,并推倒世俗之見,為令狐沖與任盈盈成婚時演奏一曲《鳳求凰》,但這一切都是暗中相助,他始終不肯公開露面。
無論是殺人還是救人,他都不願顯示自己的本來面目。
平心而論,莫大先生不失為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俠客。
他也有古道熱腸,也好打不平;但是,身懷絕技的莫大先生,又實在稱不上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從他悲怆的琴音來猜測,莫大先生也許因為自己長相猥瑣,也許因為憂郁古怪的性格所緻,或者他曾在生活中遭受了罕見的不幸命運擺布,這一些原因不知金庸可曾替莫大先生設想過?
吳霭儀女士在《金庸小說的男子》一書中指出莫大先生面對亂世,處于一種不能進也不能退的無可奈何的境地。
凡人處于這種境地,豈不可悲!
左冷禅
金庸塑造反面人物很講究層次。
《笑傲江湖》中最早露面的反面角色是青城派松風觀主餘滄海。
餘滄海殺害林平之一家的手段,既狠毒又殘忍,而且帶有恐怖色彩;但一到左冷禅上台亮相,餘滄海也就無戲可唱了。
左冷禅是個有能量的反面人物。
他一是打着“名門正派”的旗号,二是仗着嵩山派五嶽盟主的地位。
他為了實現自己獨霸武林的野心,大幹殺戮的勾當。
左冷禅慘殺劉正風一家,其實并不是因為劉正風與魔教中人曲洋結為好友,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從而鞏固他在“名門正派”中的領導地位。
後來,他又暗布埋伏,擄殺恒山派弟子,以蒙面強盜去襲擊華山派弟子,手段之卑劣,正合任我行對他的評價:鬼鬼祟祟。
與他争霸的嶽不群,是他最大的敵手。
這一點他當然不會不知道,因此他早就派勞德諾到華山派去卧底。
這一手不能說不高明,但他最終還是輸給了嶽不群,因為左冷禅在“殺戮”上比嶽不群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若論玩陰謀,他确實比嶽不群差一個檔次。
</PGN0055.TXT/PGN>他手段狠毒,慘無人道,在殺戮劉正風一家時,連天真的小孩子也不放過,無所顧忌地殺人,達到喪心病狂的地步。
但這種惡人缺少耐性,也缺少一種迷惑人的欺騙性,因此他一出場,就讓明眼人看出其惡人的真面目。
再則,江湖險惡,武林多變,左冷禅企圖憑一味殺戮稱霸武林,是很難成大氣候的。
頭兒任我行曾說左冷禅武功了得,心機也深,但終究不是英雄行徑。
左冷禅其實也不在乎當英雄。
他是一個十足的功利主義者,不像嶽不群又想摘桃子,又要裝門面。
因此他在某種程度上更能激起讀者的憎惡與仇視。
他在殘殺無辜上也比嶽不群更殘忍、更兇惡,在兩個“小人”之中要選擇一個較好的“小人”,我隻能投嶽不群一票。
左冷禅的可怕在于他永遠不甘心失敗,他在敗給嶽不群之後,不會像慕容複(《天龍八部》中的反面人物)那樣發瘋。
他驚怒之下,冷靜退場,時時想卷土重來。
對現實生活中的這類“小人”,我們切不可取寬恕的态度。
金庸寫左冷禅與嶽不群,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揭示反面形象的個性。
一個是兇狠成性,一個是道貌岸然,兩人終于殊途同歸;而共同的命運又揭示了“名門正派”中也有惡人,而“魔教邪派”中也不乏好不戒和尚不戒和尚這個人物,粗看似乎脫胎于《水浒》中的魯智深,他們都有粗魯犷悍、敢作敢為的一面,又都是武藝驚人的高手;但金庸寫“花和尚”比施耐庵更注重于刻畫人情味。
不戒和尚的癡情與父愛,都是毫無牽挂的魯智深所沒有的。
金庸寫不戒和尚出場一幕戲,十分精彩。
令狐沖身受重傷,對他一往情深的儀琳心中着急萬分。
這時嵩山派高手狄修欲置儀琳于死地,剛一出手,就被一個胖和尚扼住咽喉,這個七尺高的胖和尚正是儀琳的生父不戒和尚。
不戒和尚本來是殺豬屠夫,因為看中了一個美貌的尼姑,心中便産生了奇怪的念頭:“尼姑不愛屠夫,多半會愛和尚。
”于是因愛出家。
後來,其妻啞婆婆因妒出走,不戒和尚居然為她奔走天涯。
這份癡情大可列入武林情人辭典。
我喜歡不戒和尚,因為他雖然出言粗俗,但對女兒愛之甚深。
他聽說女兒愛上了令狐沖,便動用一切手段把令狐沖捉來,為了給令狐沖治病,累得衣褲濕透。
不戒和尚的有趣之處,是處處弄巧成拙,他用真</PGN0057.TXT/PGN>氣灌入令狐沖體内,害得令狐沖大吃苦頭。
這種“拉郎配”的把戲,也隻有不戒和尚才做得出來。
他自稱丈人老頭,又把女兒的心事在令狐沖面前全部吐露出來,他對儀琳說:“你日思夜想地記挂着他,難道不是想嫁給他做老婆?就算嫁不成,難道不想跟他生個美貌的小尼姑?”害得儀琳害羞不已。
真是一個有趣之極的父親。
不戒和尚與他的醋娘子啞婆婆的故事,也令人發噱。
不戒和尚與啞婆婆(其實她裝聾作啞)生下儀琳之後,一天,不戒和尚抱着女兒在曬太陽。
有個美貌少婦見大和尚抱個女娃娃,心生好奇,與不戒和尚說了幾句話。
不戒和尚天生好開玩笑,幾句戲言,居然讓啞婆婆大發醋勁,她一怒之下,寫下“負心薄幸,好色無厭”八個字,扔下丈夫與女兒一走了事。
由此可見啞婆婆确是個性子剛烈的醋缸子。
後來,啞婆婆行走江湖,凡見到男子稍有輕薄之行,就視作淫棍給予教訓,連令狐沖也不明不白地被她侮辱一番。
不戒和尚與啞婆婆後來竟重歸于好。
金庸這樣寫,其實合乎邏輯,因為這對夫妻看來大鬧矛盾,其實他們有着許多共同點:腦筋都容易搭錯,為了女兒的婚事都強迫令狐沖做女婿,在思想上又都是不合常理。
不戒和尚比妻子可愛之處,就是更加曠達開放,比如他聽說令狐沖與任盈盈已結為夫妻,居然有意讓女兒當令狐公子的偏房,這種丈人老頭倒是罕見。
桃谷六仙
桃谷六仙是六胞胎孿生兄弟。
因為他們行動一緻,心思相通,連語言與口氣也如出一轍,實在分不出彼此,我索性把他們作為一個人來點評。
在金庸小說人物中,桃谷六仙是寫得極為成功的藝術典型之一。
這六個傻得可愛的怪人,為這部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的小說平添了诙諧的趣味。
如若單論武功,桃谷六仙不能不算一流高手。
他們武功怪異,六個人又配合得天衣無縫,同時出手,常令對手不知所措;但勝負不能僅看武功高低,應以智取為高。
在這方面,天真如稚童的桃谷六仙,既無心機,又無謀略,被人作弄了還自似為做了一件聰明事。
桃谷六他又往往好心做錯事,他們給令狐沖治病,亂治一通,把他治得死去活來。
最有趣的是他們的胡言亂語,互相擡杠。
比如見了“楊公再興之神位”,一個說是紀念楊四郎,另一個說是紀念楊七郎,還有一個杜撰出個“楊公再”來,争得不亦樂乎,叫人忍俊不禁。
桃谷六仙見識極低,但個個口齒伶俐,歪理十足。
有一次華山派掌門嶽不群嫌他們;啰嗦,想把桃谷六仙趕走,便自稱自己好靜,不想聽他們亂說一通,不料此話剛剛出口,桃谷六仙就大談嘴巴的用處,使嶽不群對六兄弟的強詞奪理隻能甘心認輸,閉口不言。
桃谷六仙的可愛,不僅僅在于他們的語言好笑,我欣賞這類人物是因為他們心地極其善良,他們表面上兇蠻得很,其實内心誠實,很講義氣。
為了救令狐沖,恭恭敬敬去請大夫平一指,平一指讓他們乖乖坐在船上,他們就不敢亂說亂動。
桃谷六仙自稱是彬彬君子,這當然是戲谑之詞,但他們淳厚的本性,與真君子的胸懷也相差無幾,因為他們從無害人之心。
金庸寫活桃谷六仙,是借鑒了中國古代話本小說的藝術手法。
《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英烈傳》中的胡大海,《水浒》中的李逵,都是噱得可愛的戆大。
金庸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塑造了六個叫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的有趣人物,在劍拔弩張中制造了一點輕松情調。
當然桃谷六仙的鬥嘴谑語,也隻有金庸想得出來。
據《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記載,多胞胎的壽命大多極短,平均五千萬對雙胞胎中隻有一對可活到一百歲。
至于六胞胎能同時活到五十歲的,至今還未見到。
桃谷六仙居然活了六七十歲,還有這麼高的武功,大可列入最新版的《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
田伯光
舊武俠小說中的反面角色,除了奸臣佞人、無賴潑皮,要數采花大盜最令人深惡痛絕。
田伯光在《笑傲江湖》中一亮相,讀者便認定他是《三俠五義》中那個花蝴蝶花沖之流的淫棍;但再讀下去,才發現中了金庸的圈套,因為這個出了名的“采花賊”,其實是個假壞人。
新編的《武俠大觀》一書中,有一條“采花賊”條目,其定義是指專門利用武功強奸民女。
以此來對照田伯光,田伯光實在不夠格。
正如吳霭儀女士在《金庸小說的男子》一書中論及:讀完全書并未發現田伯光有采花之行徑。
他擒住了儀琳,心生欲念,卻未動手動腳。
他客客氣氣地愛慕儀琳,決不做強扭苦瓜之行。
讀者對田伯光不反感,是因為發現他有諸多可愛之處。
比如他舉止坦蕩,對自己的欲念并不隐諱;又比如他既重義氣又講信義,他與令狐沖對打,幾次可置對方于死地,但因為有約定在先,居然表現出極高的君子風度。
當然田伯光最令人可敬的是,他甯可受桃谷六仙“痛加折磨”,拼死不講出令狐沖告訴他的秘密。
當令狐沖問起此事,田伯光隻輕描淡寫說了</PGN0061.TXT/PGN>“痛加折磨”四個字,頗有大丈夫氣概。
讀者對田伯光有好感,還因為他終于成了令狐沖的朋友。
田伯光中毒之後,也表現出不凡的灑脫,他對令狐沖說:“田某縱橫江湖,生平無一知己,與令狐兄一起死在這裡,倒也開心。
”臨死前還想與令沖沖握一握手,可見他對自己過去的惡行已有了認識。
從氣質上去分析,田伯光能與令狐沖成為朋友,也有思想上的聯系,盡管他過去有輕薄的行為,但他言行疏狂不羁,有一仲豪氣貫虹的氣概,也與令狐沖的作為有相通之處。
在一部《笑傲江湖》中,田伯光還是一個滑稽的角色。
他為不戒和尚所制服,去尋找令狐沖一節,頗為好看。
後來他打賭輸了,甘心情願認儀琳做師父,也有趣之極。
金庸通過塑造田伯光這個藝術典型,寫出了一個人的兩面性,也說明壞人是可以轉變為好人的。
分析田伯光這人物也很有意思。
采花賊用強制的手段奸淫婦女雖然可惡,但像福公子這類達官貴人,用權勢、金錢、用手腕來勾引和玩弄女人,他們算不算采花大盜呢?馬春花被福公子占據了身子,還占據了心靈,并且至死不悟。
這類達官貴人行徑不是比采花賊更令人憤慨嗎?
任我行
我讀任我行的故事,很自然地把這位武林高手與三國時的亂世枭雄曹操聯系起來。
任我行确實與曹操有相像之處。
第一,任我行談吐豪邁,不拘小節,專橫驕傲,處事不合常理,與曹操的性格特征相似。
第二,任我行與曹操都極有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