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而俏麗,更惹人愛憐的是她具有少女的灑脫。
金庸沒有細描她的姿容風采,用旁筆寫她穿了一雙蔥綠繡黃線的小鞋。
她在刀戈場中穩坐梁上吃瓜子,看熱鬧,其悠閑之風度,大可令男人着迷。
在《天龍八部中》中,鐘靈被寫得虎頭蛇尾,可能是段譽的愛情糾葛太多,活潑可愛的鐘靈最後被冷落在一旁,對此我很為她惋惜。
</PGN0090.TXT/PGN>
木婉清
清代乾隆宮中有個香妃,據說她死後仍香氣四溢,令乾隆帝思念不已(金庸把她寫入《書劍恩仇錄》,取名香香公主)。
這類女子,自然不容易見到,但金庸筆下的木婉清卻是這類香美人。
木婉清綽号叫“香藥叉”。
她出場時騎着一匹黑駿馬,初見大理國皇子段譽就蠻不講理,出手潑辣,說起話來冷言冷語,一路同行,對段譽百般虐待,淋漓盡緻地顯出了“母夜叉”的厲害。
一個人外表兇狠,内心卻未必兇狠,木婉清便是如此,一旦揭去她那神秘的外衣,便顯出她本性的善良與處事的幼稚。
段譽為她治傷,偷看了她面紗後的真面目,她便以身相許,一副女孩子溫柔天真的情态躍然紙上,原來這個“兇狠”的少女竟是男人溫柔鄉裡的可人兒。
木婉清戴着兇狠的面紗出現時,盡管可怕可憎,卻充滿了戲劇性。
揭去這幅面紗時,可怕可憎不見了,但與此同時她也就無戲可演。
此刻的木婉清隻知以滿懷柔情對待情郎,甘心情願當大理王國的妃子,原先那種高貴氣派無影無蹤,但這并不奇怪,因為木</PGN0091.TXT/PGN>婉清本來就是個柔美天真的尋常女子。
段譽品行不壞,但天生情種,見色生愛,又仗着他的高貴貴身分,因而赢得了許多美人的青睐。
木婉清從主動轉變為被動,眼看着段譽被比自己更美的女子王語嫣迷得神魂颠倒,隻能暗暗擔心。
她随段譽去大理王宮路上的種種複雜心情,表明她其實不過是一個純樸的鄉村少女。
我對木婉清下嫁段譽,甚感惋惜。
古代的專制帝王,見異思遷,六宮粉黛,昨愛今棄。
段譽愛木婉清,也逃不過這條規律,不過是求一時之歡娛。
木婉清愛段譽,最終隻有空守閨房、獨自歎息的份兒。
這愛情悲劇的由來,是少女犯了太輕信與從一而終的通病。
</PGN0092.TXT/PGN>
王語嫣
段正淳的幾個女兒中,王語嫣生得最為标緻。
段譽初見她時,幾乎要暈眩,便喚她“神仙姐姐”。
王語嫣之美,不似鐘靈的靈秀,也不似木婉清的明麗,與阿朱的精靈俏皮、阿紫的冷豔窈窕,絕無雷同之處。
王語嫣是姑蘇燕子塢的大小姐,生得端莊曼妙,儀态萬方,江南的山水與吳歌熏陶了她的心靈,而富裕的環境又使她氣度不凡。
王語嫣不僅熟讀詩書,而且對天下武功來曆瞭如指掌。
喬峰、司馬林、姚伯當、褚保昆一出手,她就能說出對方所用的招式。
在對陣中,她還能臨陣指點,每一招都說得恰到好處。
可惜她本人不是武林高手,隻是一位武術理論家。
不過書中有這樣一位女将,也為金庸小說的人物譜大為生色。
論到王語嫣的品性,就不及她外表那麼漂亮了。
她不能說不多情,她對表哥慕容公子愛之甚深,連學習武功也是為了迎合心中的戀人。
她為了得到慕容複的愛,不知受了多少苦,但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是做了她一向冷淡的段譽的妃子。
吳霭儀女士認為王語嫣是金庸筆下最令人讨厭</PGN0093.TXT/PGN>
的女子之一。
吳女士讨厭其饒舌迂腐,對什麼都喜歡評點一番。
這自然不錯。
我認為這類饒舌的女子大都有點小聰明,表面上極穩重,内心一定喜歡想入非非,又仗着門第高貴,動不動掼出小姐派頭。
和這種女子相處一天二天,尚覺得與她有話可談,但久而久之,便發覺她的可膩可厭。
當然,王語嫣的可厭之處,還在于她酷肖她的母親,癡情過了分,邪念就會乘虛而入,比如段譽這般對她好,她卻為了表哥讓段譽去送死。
從感情上說她也沒有大錯,但從道義去研究王語嫣,這種女子未必稱得上良善樸實。
王語嫣戲雖不多,但極熱鬧。
她因為慕容複想去當西夏驸馬居然想跳崖尋死,後來果然又投井自殺,這便引出許多情節與人物來。
因為她的美豔,段譽的多情郎角色也更加突出。
可見在一部《天龍八部》中,王語嫣是少不了的。
她既襯托出段譽的多情善良,又從旁勾勒出“名利”二字教慕容複變得多麼冷酷與殘忍。
尾聲中,王語嫣盡管當了段譽的王妃,但當她看見神志迷亂的慕容複在土墳上頭戴紙冠,口中喃喃而語,她内心凄然,卻終于從癡情的單相思中醒悟過來。
段譽的妃子甚多,他是否能像當初那樣愛王語嫣直到白頭,我看很成問題。
</PGN0094.TXT/PGN>
慕容複
“南慕容,北喬峰”,這是《天龍八部》中的兩個主角。
喬峰是正面人物的主角,慕容複是反面人物的主角。
“姑蘇慕容”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家族。
慕容複上場前,作者就通過武林高手之口來點出慕容公子的威名遠揚。
後來段譽、鸠摩智等人來到燕子塢參合莊上,作者又通過阿朱、阿碧與王語嫣對慕容公子的崇拜,襯托慕容複不僅武藝精娴,還是個儀表不凡、風采四溢的美男子。
《天龍八部》讀完一半,慕容複始終沒有亮相,但其人其事早已通過旁叙吸引讀者,好像讀《安娜·卡列甯娜》,主人公出場前用了許多伏筆。
待等慕容複亮相,令人感到失望。
無論是武藝還是氣度,他都遠遜喬峰。
他陰險卑鄙,隻有表面功夫。
鸠摩智與他鬥智,他又欠謀略。
金庸說他所恃者不過武功高明,形象俊雅。
确實,慕容複縱然用心險惡,但使出來的詭計,也并不見得如何高明,也就稱不上是反面人物中的奇才了。
慕容複的冷酷無情,在深愛他的表妹王語嫣面</PGN0095.TXT/PGN>
前暴露無遺。
唯一可以令人諒解的是,慕容複時時不忘恢複他的大燕王朝,為了複國大業,他可以犧牲私情,克服人性上種種弱點,但單就這麼一點而論,慕容複也不夠眼光遠大。
他志大才疏,又偏激自傲,脫不盡落魄王孫的習氣,終于自釀悲劇,成了一個可憐的瘋子。
《天龍八部》結尾中寫不可一世的慕容複頭戴高高的紙冠,用糖與糕餅來接受一群小孩的朝拜,口中念道:“衆愛卿平身,朕既興複大燕,身登大寶,人人皆有封賞。
”那一幕情景,令人好笑中又不覺對做皇帝夢的慕容複産生一絲同情。
功名利祿,害人至深。
金庸通過一個反面藝術典型,寫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PGN0096.TXT/PGN>
包不同
在一部情節緊張的小說中,高明的作者常常會塑造一個或幾個有趣的人物。
這種發噱的角色大緻有兩類。
一類是戆大,如《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英烈傳》中的胡大海,《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
另一類人物以機智令人發噱,如《三俠五義》中的翻江鼠蔣平。
《天龍八部》中的包不同也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包不同亮相在劍拔弩張的香水榭,當時雲州秦家寨寨主姚伯當與四川青城派高手司馬林正在慕容複府鬥毆,人稱包三先生的包不同像耍小孩子一樣,把兩派武林高手戲弄一番。
讀者看好包不同,不僅因為他武藝出衆,而是他出口便是“非也非也”。
包不同當然不是咬文嚼字的書呆子,他脾氣剛烈,出手狠毒,但為人正直,“以彼之道,還施其身”。
金庸寫包不同讓姚伯當、司馬林大出洋相,是為了襯托出喬峰的拔俗超群。
包不同在一般好手面前如魚得水,但在喬峰手下,他精娴的武藝卻一點也施展不出來,于是,學乖的包不同性子再怪,也自知與喬峰交手隻是雞蛋碰石頭,自己多說一</PGN0097.TXT/PGN>句話,就是多丢一分臉。
他輸得極為潇灑:“走罷,走罷,技不如人兮,臉上無光,再待十年兮,又輸精光!不如罷休兮,吃盡當光!”包三先生高聲而吟,揚長而去。
可見包不同是一個表面上看來魯莽有趣其實卻很有心機的睿智人物。
慕容複手下有四員大将:鄧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風波惡。
這四人的相貌也與其性格相仿:鄧百川方面大耳,身形魁悟,身穿棗紅長袍;公冶乾五十上下,青色儒巾,微眯眼睛,背了個酒葫蘆;包不同瘦骨棱棱,身材極高,滿臉病容,大有戾色;風波惡則身材瘦小,神色剽悍。
這四個人的外貌與個性,大抵與《三俠五義》中的五鼠相似。
鄧百川寬厚,公冶乾風雅,包不同精怪,風波惡勇猛,金庸都寫得恰到好處,其中寫風波惡的喜歡打架與包不同的胡扯争鬧最為傳神。
包不同與人争辯,一是引經據典,常常搬出不相關的古人來與人胡纏;二是好開玩笑,嘴巴上占人便宜。
正因如此,他的手上功夫還不如嘴上功夫厲害,沒理也要說成有理,是個武林中的有名“鐵嘴”。
鄧、公冶、包、風四人随慕容複多年,一直以為慕容複是人中龍鳳,直到慕容複認段延慶為父,他們才與主人絕交。
其中以包不同最為大義凜然,痛斥慕容複那番話,令人肅然起敬。
慕容複惱羞成怒,居然将這個看着他長大的包三先生一掌斃命。
包三先生雖死猶榮,而慕容複則如行屍走肉。
</PGN0098.TXT/PGN>
蕭遠山
在武俠小說中,常常有一些死後複活的武林高手,蕭遠山便是塑造得極為成功的這類典型。
蕭遠山在雁門關惡戰中寡不敵衆,不願死于敵手,乃抱妻兒屍首投崖自盡。
如此悲壯之舉,令人惋惜。
金庸有感于此,不忍讓蕭遠山輕易冤死于九泉之下,于是在蕭遠山留言題壁之後,忽見兒子未死,頓生父愛之情,将其子蕭峰(即喬峰)回擲崖上。
後來他又絕處逢生,埋名隐姓藏在少林寺内。
這固然與他求生之念未滅有關,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緣于他的性格特征。
蕭遠山有天生的神勇與過人的機智,這些性格決定了他是一個生活中的強者,他雖受挫于漢人,但決不甘心失敗,于是複仇的欲望讓他死而複活。
他的複活,目的在于複仇。
一個死而複活的人,他的慘痛經曆必然導緻他性格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他的勇武不屈會走向極端,于是變得兇狠、無情、偏激與蠻橫。
他一方面苦研武技,另一方面又大開殺戒,制造冤案,殘殺無辜,其目的當然是為了發洩仇緒、離間南朝漢人,殊不知他讓自己的兒子從此在江湖上遇到一連串的麻煩。
</PGN0099.TXT/PGN>
金庸寫蕭遠山,是處處用伏筆,寫得隐隐約約。
一是通過智光大師的悲憤回述,二是通過蕭遠山以鬼魂與黑衣蒙面人來制造懸念。
前一筆寫得凄慘悲涼,後一筆寫得神秘離奇。
這兩筆正好預示了蕭遠山一生的命運。
毫無疑問,喬峰(蕭峰)是《天龍八部》中最重要的主角,而喬峰所有的戲,卻都是他父親蕭遠山一手導演的。
世代的恩怨,南人與北人的對峙,都是蕭遠山留給兒子的沉重“遺産”。
再從性格上分析,喬峰也确實受父親蕭遠山“遺傳因子”的影響,蕭遠山的冷靜、英武與外貌上的魁梧高大,都被兒子全盤繼承下來。
所幸的是,喬峰的經曆緻使他比父親更加具備一個偉大人物的性格特征。
不管蕭遠山殺了多少無辜,他畢竟是一條好漢,他的狠毒是由悲慘世界導緻的。
後來他與慕容博在無名老僧佛法點化之下,在少林寺出家,一對仇敵成了師兄弟,這隻能證明金庸信奉佛法無邊。
原來解決世上恩怨的最好辦法是:皈依三寶、回頭是岸。
《天龍八部》雖是寫武林中事,但其作品的核心還是以禅釋世。
驚心動魄的情節原來是一本佛經的生動注腳。
</PGN0100.TXT/PGN>
無名老僧
讀過武俠小說的人,大都明白武俠小說家擅長故弄玄虛。
那些劍拔弩張、耀武揚威的會家子不一定是一流高手,真正的武術大家恰恰是不露聲色的尋常角色。
《天龍八部》的無名老僧,便是這樣一個藝術典型。
無名老僧出場于蕭遠山與慕容博作生死一搏之際。
這個身穿青袍、手執掃帚的枯瘦僧人,第一句話便是:“善哉,善哉!”蕭遠山父子與慕容博父子當時都吃了一驚,因為這個枯瘦僧人,年已高齡,胡子全白,行動遲緩,有氣無力,完全不像一個武林高手。
但更令兩大高手吃驚的是,蕭遠山與慕容博偷研武功、借閱經書的全過程,居然被這無名老僧一一點破,而大輪明王鸠摩智的絕技,在無名老僧口中道出不過是小兒遊戲。
後來,蕭氏父子與慕容父子都與無名老僧交手,他們的蓋世武功在無名老僧面前,竟然不堪一擊。
無名老僧為了化解他們的怨仇,讓蕭遠山與慕容博各自死去一次,又把他們救活過來,并從容地受了喬峰一擊,折斷了幾根肋骨也毫不在乎。
這時,讀者</PGN0101.TXT/PGN>才知道無名老僧才是金庸筆下真正的武林高手。
如果把無名老僧與張三豐相比,恐怕我們無法判斷他們中誰為武功第一。
他們自然不可能在武術上一見高低,但無名老僧與張三豐慈悲為懷的處世之道卻一脈相通。
盡管一個代表了佛家,一個代表了道家,但他們都有超越衆人的神奇功夫,更有勸人為善的脫俗高見。
蕭遠山與慕容博後來都拜無名老僧為師。
我想,他們不僅僅屈服于他的武功,主要是為他的思想所折服。
無名老僧有幾句妙語:“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掃塵土,消于無形”,“不存慈悲布施、普度衆生之念,雖然典籍淹通,妙辯無礙,卻終不能消解修習這些上乘武功時聽鐘的戾氣”。
前一句講稱霸與報仇是多餘的;後一句講上乘武功在于健身修心,如不去除戾氣則會讓人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
無名老僧的妙語,當然是勸人為善,并揭示了武俠之宗旨:俠為主,武為輔。
所謂俠,即替天行道,舍已救人。
從此也可見佛家與俠義的關系。
佛家主張慈悲,比儒家提倡仁義更為透徹地解釋了“俠”的精神。
這位高僧以“無名”為名,也深含寓意。
一個人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要了,那麼世人争奪相向的名位利祿,豈不是空空如也?
</PGN0102.TXT/PGN>
鸠摩智
鸠摩智來頭不小,他是吐蕃國的護國法王,精通佛法,開壇講經,連大理國保定帝也去聽過,聞者無不贊歎。
但鸠摩智又不僅僅是說教者,還是一個武林高手。
他自稱與慕容博結為知已,曾在一起切磋武功。
枯榮大師的武功甚妙,但鸠摩智一眼就看出其所參枯禅的來曆。
凡此種種,皆可見鸠摩智确是佛道中人。
金庸本人信佛,但他在《天龍八部》中屢次讓鸠摩智大出洋相,先是讓鸠摩智在天龍寺連栽幾個跟頭,後來又在燕子塢上阿朱的當,對小丫鬟連連磕頭。
一路寫下去,鸠摩智的品行越來越差,保定帝說的“暗算偷襲,卑鄙無恥”,正好與他所作所為相合。
我開始奇怪金庸的寫法,後來才明白他的寓意,真正的佛教中人,并不是口吐蓮花的鸠摩智之流。
鸠摩智對佛經不是不精,他的武功也不能算不高。
他出場時,段譽曾被他的儀容所吸引,他的談吐與舉止都顯示其人的高雅與莊嚴。
但儀容與武功隻是一個人的表相。
他在少林寺衆僧前演示大力金剛拳、般若掌法、摩诃指法,也令玄慈大師仰天長歎。
鸠</PGN0103.TXT/PGN>摩智以為衆人為他的神功所懾服,就大言不慚,顯出其内心的“貪、嗔、癡”三欲。
就類型而言,鸠摩智與慕容複是犯了同樣的毛病,一個想為吐蕃國争利,一個為興複大燕舍命,說到底,都是逃脫不了名利的引誘。
在個性上說,鸠摩智不及慕容複冷靜陰險,他身上多了一點戾氣與蠻橫。
金庸寫鸠摩智,是想揭示表裡不一的社會現象,鸠摩智言辭高雅,内心粗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是一。
第二,鸠摩智縱然講解佛經頭頭是道,但對佛學中的核心卻一竅不通。
因為貪欲之念未絕,終究無法成為一代高僧。
鸠摩智後來在枯井中喪失武功,悲恨交集,終于在反省中悟到如來佛的訓誡,去貪、去愛、去取、去纏。
他将《易筋經》送給段譽,回頭是岸,泥地成佛,這才為弘揚佛教立下大功。
大輪明王鸠摩智的故事足可回味。
一個人縱然熟知理論,又有智謀,但一旦沾上霸氣,就會變得淺薄無知,變得蔑視衆生,變得一意孤行,那麼他多年修煉的武藝隻會害了自身,而狂妄之心的必然表現便是兇殘猙獰,這樣的人雖能橫行一時,卻最終必然歸于失敗。
世人大可從鸠摩智的泥地成佛認識到人生的真谛。
</PGN0104.TXT/PGN>
段延慶
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通過描述人的經曆來揭示人性的善惡。
因此它既符合生活的辯證法,又讓藝術典型從他自身的磨煉中完成他性格的組合。
比如《複活》中瑪絲洛娃從天真少女堕落為淫蕩婦人,其生活經曆讀來令人既感動又覺可信。
金庸在《天龍八部》中寫段延慶,其手法之妙,我認為不在列夫·托爾斯泰之下。
段延慶居“四大惡人”之首。
在他出場之前,三大惡人已經相繼亮相,葉二娘每天要殘殺一個無辜嬰兒,南海鳄神嶽老三兇狠蠻橫之極,老四雲中鶴是一個好色如命的淫棍。
這三個惡人的表現已足夠讓人駭怕,但他們還稱不上“惡貫滿盈”,因為隻有段延慶才真正稱得上天下第一惡人。
邪惡的分類有許多種,段延慶的邪惡表現在他的殘忍與無情。
南海鳄神嶽老三稱他為老大,對他言聽計從,嶽一旦不肯加害段譽,居然被段延慶一杖緻死,手段狠毒,全無半點哥們情分。
後來,段延慶還将他的對頭段正淳與他的情人一起擒獲,想一個個殺死,他的冷酷,實在令人發指。
</PGN0105.TXT/PGN>
但段延慶天性并不殘忍,并不是一個生來就是冷酷無情的惡人。
他本是尊貴英俊的大理國皇子,繼承皇位的應該是他而不是段正明。
父皇被奸臣所殺,他在混亂中逃出大理國,曆經磨難,但當他重返家園時,大理國已經有了新皇帝,誰會相信這個重傷殘疾的乞丐才是真正的皇位繼承者呢?世道之不公,使他的心态發生了畸形變化,邪惡一旦戰勝了良善,段延慶便轉化為一個對人世充滿仇視的惡人。
金庸讓段延慶走出惡魔泥潭的一筆是寫父子相認。
這也是整個《天龍八部》中最有戲劇性的一幕。
段延慶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千方百計欲置之于死地的段譽,其實不是段正淳的兒子,居然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這一現實,讓一個對人世充滿絕望與仇恨的惡人,突然看到世界原來存在着希望與光明。
這一幕戲的尾聲也是妙極。
段譽不肯認段延慶為父,段延慶不由兇性大發,想殺段譽,但他終究又下不了手,他甯可讓兒子殺自己也不肯絕後,結果是段譽相信了母親的話,不肯殺他。
于是,這個陰險狠毒的人居然大動感情,發出稚童般的哈哈大笑。
因為他的心花怒放,正是他确信自已真正有了兒子。
段延慶的下場無須細表,因為一個有了希望而看到光明的人,決計不會作惡于世,他要考慮自己是一個父親,是一個擁有如此驕傲的兒子的父親。
經曆造就人的性格。
金庸通過寫活段延慶證明了這一客觀規律。
</PGN0106.TXT/PGN>
倚天屠龍記
張翠山
有情有義,是構成大俠的兩個基本點。
《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翠山做到了這兩點,卻成為戲中的一個悲劇性角色。
張翠山是武當張三豐的弟子,武當七俠中的第五俠。
他接受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教育,勇于扶弱除奸,行事頗有君子之風。
這一點,可從他與都大錦、殷素素、謝遜的接觸中看出。
都大錦為了貪圖錢财,護送俞岱岩上武當,途中受騙,後來被張翠山發現車中藏了金子。
張翠山對都大錦的處置,便是命令他把金子全部送給災民。
這便是武當派的行俠作風。
他後來遇見了“清麗不可方物”的殷素素,心中一動,但表面上還要嚴守欲戒。
張翠山與殷素素在冰火島上幾次遇險,殷素素要殺謝遜,但張翠山在生命危急之時,仍告誡殷素素不可暗算謝遜。
最後,他自知對不起師兄俞岱岩,又為了武當的聲譽,一劍結果了自己性命。
可見,張翠山是死于義的铮铮男子漢。
但另一方面,張翠山又死于情,他是一個俊俏美男子,是個很重感情而無識見的武林高手。
他在處世上,遠不如謝遜敢作敢為,既少謀略,也無心機。
他與</PGN0109.TXT/PGN>殷素素的結合,完全是女人在唱主角。
他與素素在六和塔的約會,處于被動的位置;他與素素在冰火島上的結合,也隻有歡喜而缺乏男子漢的激動,當然,張翠山是深愛殷素素的。
他自知師兄俞岱岩緻殘的原因與愛妻素素有關,他既重情又重義,于是隻能自刎而死。
但他以一死來告慰師兄,看來很勇敢,其實也算不上一個強者對待生活的态度。
論武藝,張翠山決不遜色。
他與謝遜比劍寫字,連謝遜也自甘認輸。
可惜翠山天生性格軟弱,掉入情網而不能自拔,使他無法做出一番大事業來。
對于這樣厚道的男人,我們可視他為自己的朋友。
</PGN0110.TXT/PGN>
殷素素
“清麗不可方物”的殷素素,在《倚天屠龍記》中出場時的一段描寫,很有詩情畫意。
武當五俠張翠山遠觀她是個風流俊俏的公子,近看才知是個女扮男裝的妙齡麗人。
在缥缈旖旎的湖光水色之間,張翠山與殷素素初會于小舟之中。
殷素素玉頰微瘦,眉彎而鼻秀,手如雪潔,笑如花綻,其清麗之美不可描繪,但更妙的是佳人撫琴,引喉唱曲,這錢塘江畔的此情此景,叫一個多情的青年男子張翠山怎能不動心?
殷素素之可愛,不僅由于才貌雙全,而且由于她是個深情的女子。
她原是天鷹教主之女,武功謀略之高都不在任盈盈之下,但她與張翠山一見之下,卻為他“英姿飒爽”所動,不惜抛棄一切,以身相随。
後來與張翠山相伴于孤島之上,盡管受盡苦難,卻無半點怨言。
正因為她有難得的真情,名門正派的張翠山才會置清規戒律于度外,向往與殷素素結百年之好。
但真情自古多磨難。
殷素素縱然聰明機智過人,又有改邪歸正的決心,但殘酷的往事不會輕易饒過殷素素。
張翠山為情而死,殷素素也隻能成為愛情悲</PGN0111.TXT/PGN>劇中的犧牲品。
盡管如此,殷素素依舊引起了讀者的留戀,她與張翠山違背門規的愛情還是給人以百般的回味。
至于她的驕傲任性以及狠毒手段,讀者也很難從道德角度去加以深究和譴責。
因為一個美麗的女人,能如此決然地殉情而死,她縱有一千個錯,也是可以原諒的。
至少在張翠山心目中,殷素素始終是他愛情的偶像。
</PGN0112.TXT/PGN>
俞岱岩
在武當七俠中,四俠俞岱岩下場最為悲慘。
他先是遭殷素素暗算,掌心被刺了七個小孔,腰腿間又被上了毒藥的暗器擊中。
殷素素本不要他性命,讓龍門镖局都大錦把他送上武當山,不料被“玄冥二老”冒充武當七俠,将其四肢骨節折斷。
張翠山見到他時,俞岱岩的指骨、腕骨、臂骨、腿骨到處冒血,其狀慘不忍睹。
俞岱岩如何受傷?書中沒有具體交代;但據張松溪分析,斷其四肢是讓俞岱岩遭受異常痛苦的折磨,是用金剛指力捏斷的。
讀到這裡,真令人掩卷長歎,悲憤難抑。
俞岱岩的悲劇,之所以令人惋惜悲憤,是因為他本人是無辜的。
在武當七俠中,俞岱岩精幹而穩重,他奉師父張三豐之命赴福建誅殺一個殘害良民、無惡不作的盜賊。
完事之後,在歸途中意外發現海沙派與天鷹教為一把屠龍刀大打出手。
俞岱岩無意中得到屠龍刀,并無半點貪心,而是認為此刀乃天下異物,如落入惡人手中,助纣為虐,勢必贻禍人世。
他隻想把屠龍刀帶回武當山,由張三豐去處置。
卻不料因為身上帶了這</PGN0113.TXT/PGN>把武林中人人為之争奪的寶刀,竟落得這樣一個可悲的下場。
俞岱岩的戲不多,他被師父張三豐救活之後,空挂俠客之名,隻能整日睡在床上。
後來,少林三大僧人赴武當山挑戰,正好張翠山攜妻子殷素素回來。
殷素素願當俞岱岩替身,代俞三俠布陣鬥敵,不料她一語出口,竟讓俞岱岩認出殷素素就是委托都大錦送他上武當山的女子。
在這一幕戲中,俞岱岩雖說出幾句悲憤的話來,卻依舊不願因為自己遭此慘禍而有有礙翠山與素素的夫婦之情。
讀到此處,鐵石心腸者也莫不為之掉淚。
從中可知俞三俠品格之高尚,心底之無私。
應該說,張翠山與殷素素的自盡,與俞岱岩有關,但俞岱岩并沒有想傷害他們。
張翠山是受不了這一殘酷的事實而自刎,殷素素也因為丈夫之死并且親眼目睹俞岱岩的慘狀而内疚,以緻失去生活的勇氣。
這對夫婦自盡都與情理相合,盡管這幕戲演得太令人痛苦而壓抑了。
一部《倚天屠龍記》中,俞岱岩确實是個關鍵人物,一場武林惡戰由他而拉開序幕。
他的悲劇似乎啟示人們:對于價值連城的寶物,世人還是少沾邊為妙,最好的辦法是遠而避之。
不然殺身之禍将會随時落到你身上。
我這個想法雖然有點消極,但對于善良的人們來說,俞三俠的悲劇确堪為一面鏡子。
</PGN0114.TXT/PGN>
俞蓮舟
武當派開山之祖張三豐有七個弟子,他認為七個弟子中,張翠山悟性最高,又文武雙全,是他衣缽門戶的理想繼承者。
金庸本人也持這個觀點,他給張翠山的戲最多,以緻吳霭儀女士在《金庸小說的男子》一書中認為,《倚天屠龍記》中最有吸引力的男子首推張翠山。
以我管見,能繼承武當衣缽的不應該是張翠山,而應該是俞蓮舟。
俞蓮舟在武當七俠中排行第二,因為他平時不苟言笑,幾個師弟對他的敬畏比大師兄宋遠橋還多幾分。
但俞蓮舟并不是一個闆着面孔的師兄,他對幾個師弟情誼之深,甚于他人。
張翠山攜殷素素歸來,俞蓮舟表面上語氣冷淡,口中隻稱她為“殷姑娘”,但待殷素素走開,他卻對翠山說出一番肝膽相照、情逾骨肉的肺腑之言:“便有天大的禍事,二哥也跟你生死與共。
”可見俞蓮舟心中早已打定主意,甯可不要自己性命,也要保全翠山夫婦。
</PGN0115.TXT/PGN>
在武當七俠中,武功以宋遠橋與俞蓮舟為最高。
虎踞镖局總镖頭祁天彪等三人要闖武當見張三豐,宋遠橋露了一手,衣袖揮出,三個總镖頭頓時氣息逆行倒沖,差點斃命,可見宋遠橋内功深厚。
但宋遠橋性格淡泊謙和,為人端嚴慈祥,是個佛面善心的老好人。
以才幹與膽略而言,他都不如俞蓮舟。
宋遠橋的性格導緻他生下逆子宋青書,張三豐後來把掌門人的位子傳給俞蓮舟,可見是明智之舉。
我之所以認為俞蓮舟可當一大門派的繼承人,還因為他潛心武學,無妻無子,不像張翠山、殷梨亭在處世中有太多的感情糾葛。
張松溪的急智,莫聲谷的剛勇,都十分難得,但從全面來衡量他們,又不及俞蓮舟可以獨當一面。
當然,俞蓮舟還具備一個領袖的風度:為人正直,以理服人。
他在送翠山夫婦回武當山途中,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一路上風雲突變,都被他一一化解,可見他确是個文武雙全的武林高手。
《倚天屠龍記》的戲後來轉到張無忌身上,武當七俠也就沒有多少作為。
但在張三豐救少年無忌之際,宋遠橋、張松溪、殷梨亭、莫聲谷都有不凡的表現,可見武當弟子情義之深,這與少林寺中師兄弟大打出手,形成了明顯的對照。
</PGN0116.TXT/PGN>
殷梨亭
男人的癡情也有兩類。
一類是剛直而熱情如火,為了所愛的女子不惜犧牲自己生命與榮譽。
這類男子可以楊過為例。
他愛小龍女既深情又聰明,敢作敢為,女人不能不被他所吸引。
另一類男子個性軟弱,情意纏綿,一旦失意就痛苦萬狀。
《倚天屠龍記》中的殷梨亭,便是這一類掉了魂的癡情男子。
殷梨亭是“武當七俠”中的第六俠,他年紀輕,社會閱曆也就相對貧乏。
他的處事天真,歸根結底還是與他的個性有關。
他欠缺楊過的剛強堅毅,感情上又很脆弱,尤其對待愛情上的突變,往往表現得一籌莫展,頗像癡情的女子。
他的未婚妻紀曉芙失貞于楊逍,叫他難過得死去活來;他又不像楊過那樣想報仇雪恥,而是依舊留戀紀曉芙曾經給他的一點溫情,并且至死不忘。
他負傷之後,還在昏迷中拉着自己戀人紀曉芙的女兒楊不悔的手,叫着紀曉芙的名字。
如果細細分析,殷梨亭是個感情至上的天真男子。
他的師兄張翠山娶了天鷹教教主的女兒殷素素,</PGN0117.TXT/PGN>旁人都以為大逆不道,唯有殷梨亭首先承認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