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首頁
    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在查良镛獲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儀式上的賀辭如果說“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閑書”而登上文學的神聖殿堂,那麼,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

     這是另一場文學革命,是一場靜悄悄地進行着的文學革命。

     今天,北京大學在這裡舉行隆重儀式,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譽教授稱号。

     我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名研究者,首先要向查先生表示熱烈的祝賀! 中華文化的巨大之謎 查良镛先生可以說是華人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作家。

    他用“金庸” 為筆名發表的武俠小說,赢得了各種層次讀者的喜愛,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金庸熱”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最初是港澳讀者歡迎,以後從港澳“熱” 到了台灣和東南亞,再“熱”到海外華人世界,80年代又“熱”到了大陸。

     不但市民、青年學生和有點文化的農民愛讀,而且連科學家、工程師、大學教授、政治家乃至一些領袖人物也會入迷。

    像世界聞名的科學家楊振甯、李政道、陳省身、華羅庚,像國際著名的中國文學專家陳世骧、夏濟安、程千帆,他們都喜歡閱讀和談論金庸小說。

    在科學昌盛的20世紀,金庸的武俠小說竟然擁有這樣多的讀者;在“五四”文學革命過了七十多年,新文學早已占有絕對優勢的今天,武俠小說忽然又如此風靡不衰;這難道不是本世紀中華文化的一個巨大的謎嗎? 金庸武俠小說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決不是偶然的。

    它雖然産生在香港商業化環境中,卻沒有舊式武俠小說那種低級趣味和粗俗氣息。

    金庸小說不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調、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

     他的小說武俠其表,世情其實,透過衆多武林人物的描繪,深入地寫出曆史和社會的人生百态,體現出豐富複雜的現實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見。

    像《天龍八部》通過蕭峰之死所揭示的民族鬥争尖銳年代造成的悲劇,包含了多麼巨大豐富、發人深省的内容,藝術力量又是多麼震撼人心!《射雕英雄傳》、《神鵬俠侶》、《碧血劍》又以多麼生動感人的小說筆墨,塑造或贊美了郭靖、袁崇煥這類為民衆利益獻身的“中國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揚着中華民族的凜然正氣!《笑傲江湖》刻畫的嶽不群、《鹿鼎記》所寫的韋小寶等形象,完全稱得上是很有深度的藝術典型,镕鑄着作者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具有極大的認識意義。

    “文革”初期,林彪、“四人幫”的氣焰如日中天,個人迷信極其盛行,敢于在那樣的年代,通過小說對這類現象加以諷喻,這需要多麼超卓的膽識!在思想的深刻、獨到方面,金庸小說不亞于一些新文學大師的傑出作品。

    金庸小說雖然用幾百年前的曆史做背景,卻滲透着真正的現代意識:既有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也有反對民族壓迫的平等觀念;既有樸素的階級意識,也有弗洛伊德、榮格以來的現代心理學知識,還有現代的悲劇觀念、喜劇觀念以及《鹿鼎記》所代表的先鋒意識。

    金庸小說深烙着鮮明的時代印記,是20世紀中西文化交彙時代的産物。

     武俠小說的高層次升華 金庸武俠小說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氣息、豐厚的曆史知識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作者以寫“義”為核心,寓文化于技擊,借武技較量寫出中華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傳統文化學理來闡釋武功修養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為啟發,相得益彰。

    這裡涉及儒、釋、道、墨、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衆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傳統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如詩、詞、曲、賦、繪畫、音樂、雕塑、書法、棋藝等等。

    作者調動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深廣學養,使武俠小說上升到一個很高的文化層次。

    像陳世骧教授指出的《天龍八部》那種“悲天憫人”、博大崇高的格調,沒有作者對佛教哲學的真正會心,是很難達到的。

    我們還從來不曾看到過有哪種通俗文學能像金庸小說那樣蘊藏着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