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我想來,梅片是形容它的形狀的,潔粉與雪花皆是說上面那層白霜,又有“洋糖”二字增加它的神秘感,這個順帶送來的小零食,倒比那燕窩更讓人向往,更有時尚意味,有點像現如今的VC糖果什麼的。
至于寶玉塞到金钏嘴裡的那個香雪潤津丹,不用說,就是如今的潤喉糖了。
如果活在現在,曹公一定是頂級的廣告文案大師,他通過名稱,通過制作工序,通過對食客表情生動的刻畫,化腐朽為神奇,連紫姜都是以宮廷手法制作的,你焉能不想一嘗為快?相形之下,高鹗明顯笨拙許多,他想給黛玉換換口味,居然搬上一碟大頭菜來,拜托,你就不能來點别緻的嗎?同樣是鹹菜,差别怎麼就這麼大呢?
2、油膩有餘,營養不足
拆開曹公的包裝,那些吃食對我的吸引力就不大了,榮國府興高采烈地舉行的盛宴,在我看來,都過于甜膩。
賈家的食譜靠近淮揚菜系,特别愛吃甜的。
襲人捎給湘雲的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舅太太送給鳳姐的是菱粉糕和雞油卷,秦可卿生病,賈母送過去棗泥山藥糕,這麼膩的東西,聽得我的胃都替病榻上的可卿累,但也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她竟說“倒能克化得動的樣子”;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賈母請客,除了著名的茄鲞和那個“一兩銀子沒聽見響就沒了”的鴿子蛋,就剩下那些藕粉桂糖糕和松穰鵝油卷了。
賈府似乎很喜歡用雞油鵝油,連形容迎春都是鼻膩鵝脂,想像不出雞油鵝油的味道,我所在的這個城市有賣鴨油燒餅,但我一向不愛吃鴨子,對鴨油感覺也平平,隻是從營養學上說,動物油總是沒植物油健康。
也許那時沒有吃得健康的理念,榮國府的夥食大魚大肉多,蔬菜少,賈母不喜歡吃面筋豆腐,她吃的是牛乳蒸羊羔,還有油炸野雞,她的腸胃很奇怪,能承受這樣的東西,半個桃子卻讓她腹瀉不止。
大觀園的夥食後來是分開來了的,在園子裡另設一個廚房,新鮮菜蔬各屋都有分例,但是據廚房負責人柳嫂子的說法,還是以肥雞大鴨子為主,所以自個點菜的莫不是要蔬菜面筋雞蛋之類,晴雯要蘆蒿炒面筋,還特地囑咐少擱些油才好,必是被油膩的食物弄壞了胃口,寶钗和探春突然興起,要的則是油鹽炒枸杞芽兒,這個菜名卻也有趣,所有的菜都是油鹽炒的,但它這麼一強調,會讓人覺得味道特别足。
看過一個調查,說三分之二的中國人都是川黔口味,嗜辣。
但是一個四川人若進了榮國府,嘴巴裡一定會“淡出個鳥”來,那麼多菜式裡居然沒有一個是辣的,勉強充數的也就是那紫姜了,但我猜鳳姐應該嗜辣,她這個人,勇于冒險,不怕受到傷害,而辣椒給人的快感,不正在于給平淡的口腔裡放把火,那一點點的灼痛,讓人欲罷還休,難分難舍。
書中沒有這方面的描述,可能是曹公對辣的東西沒感覺吧。
榮國府物質極大豐富,不忌憚“鋪張浪費”四個字,那大觀園蓋得元妃都不安,認為奢華太過。
但他們家卻不完全忽略節約之道,賈母沒吃完的半個點心,就賞給小丫頭,看到這裡總覺得不爽,多少會沾些口水吧。
宴席上沒吃完的菜,也會打包送往各房,甚至作為莫大的恩澤,賞賜給底下人,襲人身份發生微妙的變化,第一征兆不就是那兩碗殘羹冷炙?
也不完全是想節約吧?維族人的食物若是變質或灑掉了,是不可以一丢了之的,必須把它埋起來,表現了對食物的尊重。
榮國府對于食物的珍惜裡,似乎也有禁忌的成分,上到禁忌這個層次,口水的問題就沒法追究了。
3、也有幾樣好吃的
去年冬天,常去的紅樓論壇上,有人發帖子,“下雪了,讓我們去烤鹿肉吧”,引得一呼百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