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對薛寶钗評價偏頗

首頁
造成對薛寶钗評價偏頗還有三個文化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沒有把寶钗的封建意識和品質問題區别開來,這是能否正确看待這個藝術形象的關鍵。寶钗真正的品質性缺陷隻有對金钏之死和尤三姐之死柳湘蓮出走的冷漠,而這種冷漠又與她的封建正統觀念嚴重相關——盡管曹雪芹沒有在文字上明确表示,但恐怕薛寶钗認為金钏是個丫頭,尤三姐過去行為失檢,是她冷漠的根本原因。至于認為寶玉應專心舉業,與人交往方面不夠謹慎等,前已述及,這是她從封建觀念出發,真誠地為寶玉考慮,促其“上進”的表現,畢竟不是品質問題,可歎可悲。研究薛寶钗要摒棄成見,不帶先入之見。薛寶钗封建意識重不假,但說她成了大觀園中的“封建衛道士”,似乎有失偏頗,上綱過高。因為她雖然對賈寶玉等有所勸谏,但并無任何壓制“叛逆者”的行為。由于沒有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後四十回區别開來,對林黛玉的叛逆性估計過高,成為反封建的“叛逆者”,而且說林黛玉受到“封建勢力的迫害”,于是林黛玉就必定要有一個對立面,結果寶钗和黛玉這兩個少女就成了大觀園中封建勢力和反封建勢力的代表。實際上從黛玉叫劉姥姥“母蝗蟲”來看,她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未必比寶钗強。當然,應當承認,薛寶钗的封建意識确實比林黛玉嚴重得多,這是這兩個人物思想評價的主要區别。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相當長時期裡,這個區别被進一步誇大,作為“政治标準”壓倒了一切。于是本來在曹雪芹筆下寄予相當多的同情的薛寶钗——盡管同情的程度小于林黛玉——隻能作為林黛玉的政治對立面出現在許多文章之中。其實她們的分歧和矛盾沒有那麼嚴重,“鬥争”就更加談不上了。

    通靈寶玉二是人們過于喜愛林黛玉,于是殃及薛寶钗。從清代兩位好友為了争論黛钗孰優孰劣幾動老拳等記載來看,人們也許對黛玉印象較好,但差别并不很大,因為畢竟也有人為“保衛”寶钗而揮拳呢。不過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紅學政治化的結果,對林黛玉的思想藝術評價急劇升溫,而對薛寶钗的評價相應大大下降,尤其是道德評價極低。兩位少女之間的差距幾乎成了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之别,各自成了對立階級或政治勢力的代表!造成林黛玉“悲劇”的相當一部分責任,被不公平地轉嫁到了薛寶钗身上。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