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辟邪金鎖

首頁
    三是中國人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統文化心理和同情弱者的作用,使評價的天平向黛玉傾斜。

    在寶、黛、钗三角關系上,寶黛之間的刻骨銘心之愛得到人們深深的贊許與同情,結果未能如願結合,令所有的讀者為之扼腕歎息。

    寶钗雖然喪父,畢竟還有母、兄呵護,而且經濟條件優越,可以随時離開賈府生活。

    而黛玉父母雙亡,寄居舅家,雖然受到很好的照顧,終不免時有孤寂隔膜之感。

    有一個現象也許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問題,即人們在擇妻或擇媳時多半都會選擇薛寶钗,但在寶黛未能結合上普遍持十分遺憾與同情黛玉的态度,而且在寶黛成婚還是金玉聯姻的問題上通常都主前者。

    這個矛盾現象,可以從文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去解讀,很有意思。

    同一個或一組藝術形象居然能夠塑造到這種似乎矛盾而又有理還格外有味的程度,實在不能不佩服曹雪芹! 随着社會、時代的變化,第一個因素的作用現在已經越來越小,人們會比較正确地認識薛寶钗封建意識的問題,不再将它看得太嚴重。

    第二個因素的作用也在縮小,因為在人們比較公平地重新評價薛寶钗的同時,也有更多的讀者會感到過去過于擡高了林黛玉的思想評價。

    不過第三個因素沒有什麼變化,還會長期起作用。

     薛寶钗形象充滿着是是非非,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其實何止薛寶钗,許多人物,不少描寫,都是這樣。

    這也正是《紅樓夢》充滿無窮藝術魅力的一大原因。

     周思源看紅樓孰優孰劣話黛钗對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和好惡,十分尋常。

    一般都不至于産生嚴重争執,無非是各執己見便罷了。

    但《紅樓夢》卻不然,其涉及争論話題之多,程度之激烈,關注者介入者之普遍,是任何其他作品所沒有的。

     林黛玉和薛寶钗究竟誰優誰劣,自《紅樓夢》誕生以來一直就是一個争論不休的話題。

    前文說過,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有兩個文人鄒弢和許伯謙是朋友,鄒弢擁林貶薛,而許伯謙尊薛貶林,兩人自然各有一套理論和根據。

    有一年春天,兩人談起《紅樓夢》,“一言不合,遂相龃龉(意見不合而争執),幾揮老拳,而毓仙(他們的一個朋友)排解之。

    ”于是兩人誓不共談《紅樓》。

    秋試同舟,許伯謙對鄒弢說:“君何泥(頑固)而不化耶?”鄒弢說:“子亦何為窒(不開竅)而不通耶?”兩人“一笑而罷。

    嗣後放談,終不及此”。

    一部小說的藝術形象居然能讓人争論到這種程度,何況還不止争論黛、钗二人,古今中外,聞所未聞,可謂千古佳話。

    這正是《紅樓夢》藝術魅力無窮的表現之一,是曹雪芹的偉大之處。

     象征之物不同決定了文化基因 黛玉和寶钗誰優誰劣,我們可以從她們兩人的象征之物入手,看看她們各自的價值觀、愛情觀,為人處世怎麼樣。

     孰優孰劣話黛钗青梗峰石绛珠仙草林黛玉的前身或者說其象征之物,是長在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上的绛珠小草,所以她也帶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