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紅樓夢學會副秘書長的張慶善(現任會長)着急地說:“你可别!你要知道,你現在正處于上升時期。
”他告訴我,這次邀請我去參加五月底的福建南平會議,是馮其庸先生點的名,李希凡先生也去。
而我的不少觀點和馮先生、李先生等前輩與時賢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完全對立。
1994年我才第一次參加紅學界的學術會議(山東萊陽),南平會議是第二次,于是我隻好硬着頭皮趕寫了《紅樓鎖鑰話“受享”》一文。
我的觀點,至少大會主席、時任紅學會秘書長、紅學所副所長、《紅樓夢學刊》副主編杜景華先生是完全不贊成的,但在南平會議上景華先生不僅讓我“受享”發言不受時間限制,而且讓我主持了兩個小時的大會。
文稿在下一期《紅樓夢學刊》上發表,結果此文成為我第二部紅學著作《紅樓夢創作方法論》的開始。
我衷心地感謝紅學界的寬容,沒有衆多師友多年來的幫助、鼓勵、擡愛與提攜,多次為我創造條件,我決不可能沿着自己的路子繼續走到今天。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開播不久,我就有幸和他們合作,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了。
“百家講壇”有一支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進取精神的年輕精幹的團隊,他們的誠信、敬業、好學,對節目精益求精,對演講者的尊重,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要特别感謝“百家講壇”欄目的前任和現任制片人聶叢叢女士和萬衛先生,以及孟慶吉、劉德華、張長虹、張嘉彬、高虹、馬琳、魏學來、蘭培勝等各位編導和其他工作人員。
承他們青目,我這個紅學界的票友才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熒屏演講《紅樓夢》,并夾塞講了一些其他題目。
“百家講壇”在尋求學術品位和大衆化之間的平衡點上所做的不懈努力,令人敬佩。
我尤其要感謝叢叢慨允撥冗賜序。
我有三次關于《紅樓夢》的講座都是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做的,傅光明研究員不但是節目的策劃,而且是主持人。
正是由于在這裡演講,使我對如何将學術問題講得雅俗共賞做了一些嘗試。
如果沒有“在文學館聽講座”這個高雅而結實的橋梁,我和“百家講壇”的聯系有可能就中斷了。
對光明的幫助,我深表謝意。
這本書會出版雖然在我意料之中,但是中華書局的宋志軍先生約稿之快仍然使我吃驚。
他的謙和、熱誠,專業知識的豐富,令人感動。
我們隻通了20分鐘電話就敲定了一切。
非常感謝他和中華書局的領導以及其他編輯決定此書迅速出版而且做得十分漂亮。
最後自然要感謝我的家人。
沒有他們的支持,我決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稿子趕出來,而且居然還能夠照樣睡懶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