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絮念征徭。
注:意謂皇帝憐恤将士雪中辛勤撫邊戍守而賜棉衣,制衣的人同情服兵役者寒冷而把棉花加厚。
唐開元時,宮中制棉袍賜邊軍。
有士兵在袍子中找到一首詩說:“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做,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着綿。
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士兵把詩交給将帥,将帥進呈玄宗。
查問結果是一個宮女所作。
玄宗就叫她離開宮廷,嫁給那個士兵。
見《唐詩紀事》。
坳垤審夷險,(湘雲)枝柯怕動搖。
注:意謂覆雪之地須察高低不平,擔心樹枝動搖掉下雪來。
柪,低窪地。
垤,小土堆。
審,細察。
夷,平坦、安全。
柯,樹枝。
皚皚輕趁步,(寶钗)剪剪舞随腰。
注:皚皚,白,多形容雪。
剪剪,風尖細之狀。
本以“風回雪舞”喻女子步态(見《警幻仙姑賦》注),這裡反過來以女子輕步舞腰來點風雪。
李商隐《歌舞》詩:“回雪舞輕腰”。
煮芋成新賞,(黛玉)撒鹽是舊謠。
注:這兩句程高本改為“苦茗成新賞,孤松訂久要。
”用《論語·憲問》語,贊孤松為歲寒之友,有道學氣,不合人物性格。
葦蓑猶泊釣,(寶玉)林斧不聞樵。
注:長着蘆葦的水中猶有蓑衣人泊舟垂釣,林間已不聞樵夫的斧聲。
書中說蘆雪廣可“垂釣”,寶玉“披蓑帶笠”,人稱“漁翁”。
唐代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上句正用其意寫雪,又是即景,且漁與樵對仗,比程高本這一句作“泥鴻從印迹”工切。
“泥鴻”句,意謂鴻雁在雪泥上随處印下足迹。
用宋代蘇轼《和子由渑池懷舊》詩意:“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不聞樵”戚序本作“乍停樵”,“乍”字不妥;程高本作“或聞樵”,更誤。
雪中豈能“聞樵”?且大觀園哪裡真會有人打柴?今從庚辰本。
伏象千峰凸,(寶琴)盤蛇一徑遙。
注:意即“千峰凸起如象狀,一徑遙遙似蛇盤”。
象色白,故為喻;雪覆大地,足印使小徑曲曲彎彎的痕迹更顯。
唐代韓愈《詠雪贈張籍》詩:“岸類長蛇攬,陵猶巨象豗(音灰,打架)。
”
花緣經冷結,(湘雲)色豈畏霜凋。
注:花、色,指雪花、雪色;雪叫“六出花”。
緣,因為。
深院驚寒雀,(探春)空山泣老鸮。
注:大雪雀饑,噪聲如驚。
鸮,鸱鸮(音癡消),即貓頭鷹,叫聲凄厲。
階墀随上下,(岫煙)池水任浮漂。
注:意即“〔雪〕随階墀上下〔覆蓋〕,任池水漂浮。
”墀,台階。
照耀臨清曉,(湘雲)缤紛入永宵。
注:主語都是雪。
永宵,長夜,冬季夜長。
誠忘三尺冷,(黛玉)瑞釋九重樵。
注:上句說将士因忠誠而忘卻戍守的寒苦,下句說皇帝因瑞雪能兆豐年而解除了焦慮。
三尺,劍。
語出《漢書·高帝紀》:“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借以說将士與戍守事,雪裡刀劍随身,尤覺寒冷。
九重,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
後用以稱皇帝。
此句是稱頌功德。
僵卧誰相問,(湘雲)狂遊客喜招。
注:上句用“袁安卧雪”典故:漢代有一次大雪積地一丈餘,洛陽令出外視察,見百姓都除雪開路,方能出門。
到袁安門口,無路可通,以為袁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卧。
問:‘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
’”見《錄異傳》。
下句說踏雪狂遊之客喜有人招飲可禦寒。
唐時,王元寶每逢大雪就叫仆人從巷口到家門,掃雪開路,招客飲宴,名曰“暖寒會”。
見王仁裕《開元遺事》。
天機斷缟帶,(寶琴)海巿矢絞絹。
(湘雲)
注:天機,傳說天上織女所用的織機。
缟帶,白色絲帶,喻雪。
海巿,海市屢樓,海中幻境。
鲛絹,參見《題帕三絕句》注。
兩句取喻相類。
寂寞對台榭,(黛玉)清貧懷箪瓢。
(湘雲)
注:獨坐雪中台榭,寂寞凄清。
或有隐意。
第七十九回脂評說,原稿後半部有寶玉“對境悼颦兒”情節,并謂書中所寫“軒窗寂寞,屏帳翛然”,先為其“作引”。
“對”程高本作“封”,主語就不是指人了,與對句不相稱。
下句說懷念在風陋巷中過着“一箪(音單,盛飯的圓竹器)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的人。
典出《論語·雍也》。
這裡隻借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