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沒有人同情。
用唐人“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詩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鑒賞]
在黛玉這首纏綿凄恻的詞中,不但寄寓着她對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種預感到愛情理想行将破滅而發自内心的悲憤呼聲。
全詞語多雙關,作者借柳絮隐說人事的用意十分明顯。
如“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與她曾自稱“草木之人”巧妙照應。
從這一點上去看這首詞,它對我們研究作者寫寶黛悲劇的原來構思也是有啟發的。
西江月(薛寶琴)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
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注釋]
1.漢苑——漢代皇家的園林。
漢有三十六苑,長安東南的宜春苑(即曲江池)水邊多植楊柳,後因柳成行列如排衙,但遠不及隋堤規模,故曰“有限”。
2.隋堤——參見《廣陵懷古》注。
3.明月梅花一夢——後人以為“梅花”不合飛絮季節,就改成“梨花”(程高本),殊不知這是用“夢斷羅浮”的典故(參見《賦得紅梅花》詩注),本取其意而不拘于時。
《龍城錄》記趙師雄從梅花樹下一覺醒來時,見“月落參橫,但惆怅而已。
”此所以用“明月”二字。
又小說中說寶琴是嫁給梅翰林之子的,用“梅花”二字或有隐意。
4.落紅——落花。
表示春去。
用“幾處”,可見衰落的不止一家。
5.香雪——喻柳絮,暗示景物引起的愁恨。
簾栊,說閨中人。
6.一般同——都是一樣的。
7.“偏是”句——古人以折柳贈别。
又柳絮漂泊不歸,也易勾起離别者的愁緒。
[鑒賞]
如果把薛寶琴這首小令與她以前所作的《賦得紅梅花》詩、她口述的《真真國女兒詩》對照起來看,就不難相信朱樓夢殘、“離人恨重”正是她未來的命運。
就連異鄉思親,月夜傷感,在詞中也可以找到暗示。
此外,從寶琴的個人蕭索前景中也反映出當時的一些大家族已到了風飄殘絮、落紅遍地的沒落境地了。
“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這是寶琴的惆怅,同時也是作者的歎息。
臨江仙(薛寶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蜂圍蝶陣亂紛紛。
幾曾随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注釋]
1.白玉堂——參見《護官符》注。
這裡形容柳絮所處高貴。
春解舞——說柳花被春風吹散,像翩翩起舞。
2.均勻——指舞姿柔美,緩急有度。
3.“蜂圍”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紛紛追随柳絮。
有人以為是以蜂蝶之紛亂比飛絮,亦通。
4.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
喻虛度年華。
以逝水比光陰。
5.委芳塵——落于泥土中。
喻處于卑賤的地位。
6.“萬縷”二句——意謂不管柳絮是否從枝上離去,柳樹依舊長條飄拂。
喻不因别人對我的親疏而改變自己固有的姿态。
7.青雲
——高天。
也用以說名位極高。
如《史記.伯夷列傳》:“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
[鑒賞]
寶钗與黛玉這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對立的。
作者讓寶钗作歡愉之詞,來翻黛玉之所作情調纏綿悲戚的案,看上去隻是寫詩詞吟詠上互相争勝,實際上這是作者借以刻劃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種藝術手段。
但是,作者所寫的钗、黛對立,并非如續書中所寫的那樣為了争奪同一個婚姻對象而彼此成為情敵(黛玉對寶钗的猜疑,在第四十二回“薛蕪君蘭言解疑癖”後已不複存在。
事實如脂評指出,賈府上下,人人心目中寶黛都是一對未來的“好夫妻”),作者也并不想通過他們的命運來表現封建包辦婚姻的不合理。
作者所描寫的寶黛悲劇是與全書表現封建大家庭敗亡的主題密切相關的。
他們的悲劇是賈府事變的結果。
細看詞的雙關隐義,不難發現“蜂圍蝶陣亂紛紛”正是變故來臨時大觀園紛亂情景的象征。
寶钗一向以高潔自持,“醜禍”當然不會沾惹到她的身上,何況她頗有處世的本領,所以詞中以“解舞”、“均勻”自诩。
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象落絮那樣“随逝水”、“委芳塵”了。
寶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終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後客觀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緣”的機會而使寶钗青雲直上。
但這種結合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寶钗和寶玉在對待封建禮教、仕途經濟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寶玉忘懷死去的知己而傾心于她。
所以,寶钗最終仍不免被寶玉所棄,詞中的“本無根”也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