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君書動我心——王湘浩《紅樓夢新探》簡評

首頁
    [題詩]誰解其中味?君書動我心。

    同時不相識,字字惜千金。

     我艱難地堅持讀完了王湘浩教授的《紅樓夢新探》,不禁萬感中來,悲喜交集,心中實難平靜。

     這冊書部頭不大,編收論文隻有六篇,正文不過108頁,然而在近年紅學專著中,這是我所見的一部令我心折的、學術品格很高、思力識力很深的著作。

    它的問世,意義之重大,必将逐步為學術文化界認識與評價。

     為什麼重大?就我淺見,略陳數端—— 第一,著者王湘浩為何如人?他是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學家:代數學、電腦學專家、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博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學位評委。

    他曾推翻了格倫瓦爾定理,使世界數學家為之震動(因為那定理是有理單純代數理論的基礎)。

    這樣的學者,與一般“紅學家”顯然不盡相同,由他來研《紅》論《紅》、便令人刮目相視。

     第二,從紅學分支專科來看此書的内容性質,應歸屬于探佚學的大範圍,固為著者集中精力來探索的,是雪芹原書80回後佚稿的情況:最重要的人物與最關鍵的事件的真相和本旨。

    這種探索,通常也被人目為“考證派”,并且是頗有微詞的;但王湘浩先生的書,卻完全可以使輕視考證探佚者不敢那麼淺薄看事,起碼要重新估量一番,這樣品級的科學家所作的這樣的“考證”工作,其間是否并無重要道理與意義可言?這個現象說明了一個如何值得深思而細體的問題?——這顯然不是一個瑣末細節的“看小說”的“閑情逸緻”問題,而是一個關系着中華文化上的巨大高深的靈智問題,也是對于是非真妄的思辨、觀照、領悟、升華的精神世界與文化造詣的驗證問題。

     第三,王先生不但深明雪芹獨特的天才筆法匠心,而且以超越常人的思力悟力推論了與這些筆法匠心相為呼應的80回後的情節變化發展,具有高度的說服力量。

    換言之,他不但有一雙“巨眼”,而且更有一顆靈心,一根慧性。

    在六篇文章中,他對原書後半部分的重要人物的作用和情節結構的機括,都作出了令人驚喜的推斷與組聯,在許多疑難問題上使困境疑團豁然開朗,有高屋建瓴、迎刃破竹之快。

    如對史湘雲、巧姐、薛寶琴、邢岫煙、李纨等女主角的命運遭際與結局,對柳湘蓮、薛蟠、衛若蘭以及賈蘭、賈菌、雨村等男角色的種種作為及事态,他的推想皆能令讀者耳目一新,柴塞俱啟。

    他甚至能一手提出了80回後賈、薛兩門全部滄桑巨變的大脈絡、大輪廓。

    而這些之中很多要點是以前的研究者所未能識破悟透的關鍵難題。

     第四,若僅從上面所述的成就來說,對于紅學研究上的貢獻已是十分巨大的了;但我認為此書的重要價值還要從更高層次來審辨評估。

    著者最了不起的功績是:—— (甲)他敢于違世俗而講實話; (乙)他敢于犯權威而護真理; (丙)他敢于硬翻曆來評論的“鐵”案,為書中人物鳴不平,反定谳; (丁)他直言不諱地為雪芹本旨所受的歪曲雪洗污濁,掃蕩煙埃,使《石頭記》原本精神意旨境界,得以大白于天下。

     王先生的書,外形上是以探佚學為主,他的論證方法是極其尊重雪芹的筆法(伏線、暗示)與脂硯的批語(透露、點醒),以此二者為堅實的根據,從紛繁的結構關系中一步一步地推出他的見解以至結論,所以他先事征引書文是不厭其煩的——然而還有行夾議的一面。

    在這後者一面上,他卻與征引詳盡的寫法相反:總是隻用微言以申大義,點到為止,要言不煩,“惜墨如金”。

    這大約一則是他執筆時的客觀條件使他不願多發議論,避免糾葛唇舌,二則他畢竟是以一位自然科學家的精神來從事文史哲方面的研著,嚴于求實,而不肯多作空論。

     但是正因如此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