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一回書文也。
前回叙薔薇硝,戛然便住。
至此回方結過薔薇案,接筆轉出玫瑰露,引出茯苓霜——又戛然便住。
着筆如蒼鷹搏兔,青獅戲球:不肯下一死爪。
絕世妙文!
以硝出粉,是正筆。
以霜陪露,是襯筆。
前必用茉莉粉,才能搆起争端;後不用茯苓霜,亦必敗露馬腳。
——須知有此一襯,文勢方不徑直,方不寂寞,寶光四映,奇彩缤紛!
你看他對這第六十回的繁筆巨幅,複雜情狀,是用什麼見識去分析去體會?用什麼詞語去贊歎欽服?這一切,都是民族的{注:此三字下有着重号},中華獨創的美學系統。
他講究的正筆襯筆,可與擊鼓的“鼓心”、“鼓邊”法合參。
正筆并不等于死筆闆筆呆筆,這區分切莫弄混了。
鷹搏兔,獅弄球,俱是活爪,并非“一拳打死”。
“打死”的做法,就沒了“戲”可看,即無複藝術可賞。
比如禅家,師徒以對話傳道,也講“參活句”,最忌“将活龍打作死蛇弄”。
中華的文藝美學的靈魂就是永遠将文藝——從創作到評賞,都當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對象來看待對待,有血有肉,有經有絡,有生機流轉,有精神靈魄,而不是像上“生理”課那樣“解剖青蛙”的辦法去認識一個死東西的“構造”。
評論《紅樓》藝術,此為要義之首。
再看——
數回用“蟬脫”體,絡繹寫來,讀者幾不辨何自起,何自結,浩浩無涯,——須看他争端起自環哥,卻起自彩雲;争端結自寶玉,卻亦結自彩雲。
首尾收束精嚴,“六花長蛇陣”也。
識者着眼。
這真一點兒不假。
收束,不是現代用法的“煞尾”義,而是“穿着裝束紮裹”,用穿衣打疊以喻文事安排組構。
精嚴是絲毫不得草率随便,含渾疏落。
比如五十四回(上半部也)以前,事情雖然也十分紛繁,但畢竟段落較為可分,如秦殡、省親、魇魔、詩社、兩宴……直到除夕元宵,是大緻看得清爽的而書到這數回,那真是大波細漪,環環套套,鈎聯回互,莫見涯涘,而且筆勢健飽,不但無懈,精采愈出!是何神力?無怪乎那評者說是“六花長蛇陣”,妙極了!我想用“洋話”術語名詞來說,就索然寡味了吧?
書至第六十二回,有一總評:
寫(諸案紛擾)尋鬧,是賈母不在家景況。
寫(寶玉生辰夜間)設宴,亦是賈母不在家景況。
如此說來,如彼說來,真有筆歌墨舞之樂!
這又表明一個道理,欲評文,先須解事——即要明白所寫的時代、環境、背景、規矩、習俗……。
家長們有事他往,家下種種事态便乘隙作發書中人物有雲:“近日家反宅亂的”,一語點破,不然者何以上半部書中無此痕迹。
弄不清事情的實際,空評文字,必難切中肯綮。
看湘雲醉卧青石,滿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雲笙月鼓而簇擁太真者。
觀此,又令人感到,評文者本身也得“能文”才好,人家比方出來的,咱家就不會,說不出來。
所以體會《紅樓》藝術,雪芹文心筆境,買際上也是一種極好的中華文化的高層次的素養的問題。
第四十一回攏翠庵品茶,總評雲:
劉姥姥之憨,從利。
妙玉尼之怪,圖名。
寶玉之奇,黛玉之妖,亦自斂迹。
是何等畫工!——能将他人之天王,作我衛護之神抵,文技至此,可為至矣!
此深層烘托之義也。
在筆法的欣賞中,逐步地将目光放寬時,就發現了還有章法的一大課題。
筆法章法,有分也有合,這才是中華文評的傳統叙述美學觀。
此回(第四十九回)原為起社,而起社卻在下回。
然起社之地,起社之人,起社之景,起社之題,起社之酒肴:色色皆備。
真令人躍然起舞!
今天的人,隻會說“做準備”,那是毫無意味的呆話死語,與文學藝木是兩回事,豈得相混?
詩詞之俏麗,燈謎之隐秀,不待言。
須看他極整齊——極參差,愈忙迫——愈安閑;一波一折,路轉峰回;一落一起,山斷雲連。
各人局度,各人情性都現。
至李纨主壇,而起句卻在鳳姐;李纨主壇,而結句卻在最少之李绮。
——另是一樣弄奇。
最愛他中幅惜春作畫一段,似與本文無涉,而前後文之景色人物,莫不筋動脈搖;而前後文之起伏照應,莫不穿插映帶:文字之奇,難以言狀。
這樣賞文評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