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附錄3 青石闆的奧秘

首頁
    兒時夏夜,庭院中一家人圍坐乘涼之際,最愛聽母親或帶我的媽媽給我講故事、“破謎兒猜”。

    那些有趣的民間謎語中,有一個是:“青石闆、闆石青——青石闆上釘銀釘。

    ”大家夥兒你思我索地紛紛猜度。

    最後謎底揭開:“是天上的星星!”那時孩童的心靈上十分信服地記住這個生動如畫的“畫面”:青石闆——那天空原來是石頭做的!我仰着頭竭力地想要看穿那青空碧落,隻見它明淨如洗,象半透明。

    心裡想:那青石多美啊!——可不知道它有幾尺厚?(應當在此說明:那時候講的是中國的寸、尺、丈,沒有什麼“米”、“碼”、“公分”……等等之類) 我問媽媽“幾尺厚”,她沒答上來。

     我長大了以後,自己才找到了答案。

     天,到底有多“厚”?——十二丈! 這個答案在哪兒找到的呢?是在《石頭記》裡。

    這并非僻書秘笈。

    原來曹雪芹早給此問預作了回答。

     你看他是怎麼寫的—— 原來女娲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 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

     好了!你看他說得那麼精确,這“高”是十二丈,就正是我在孩童時所想的那“厚”了。

    妙極! 順便說一句:這個“經”,就是指“尺度”的“度”字之義。

    有的本子作“徑”,是不對的,因為“周(缺)”由此我才恍然:原來那碧落青空是用許許多多的四角見方的大石頭“鋪”成的或“架”成的,那巨石的厚度是“邊長”的一半,如打個比方,就是那形态好象一塊塊的豆腐或“綠豆糕”的樣子。

     然而,曹雪芹雖然也解答了我童年的疑問,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百科家”,他還精于“數理”,他所采用的數目字都還隐藏着一層妙用。

     這種妙用,本來是超越我們的“常識”和“正規智力”之外的,幸而批書人脂硯齋卻指點了内中的奧秘,且看—— “高經十二丈”句下,批曰:“照應(一本作總應)十二钗。

    ” “方經二十四丈”句下,便又批曰:“照應副十二钗。

    ” 這真使我們洞開心臆! 無人不曉,《石頭記》共有好幾個異名,雪芹自題則曰《金陵十二钗》,是指書中最重要的女子十二人:黛、钗、湘、元,迎、探、惜、纨、鳳、巧、妙、秦。

    但在第五回中,寶玉在警幻仙姑處看冊子,還有“副”钗冊、“又副”钗……,他沒得看完便放下了,又去聽曲文了。

     這好象是隻有正、副、又副三層的群钗之數嗎?答曰不然。

    證據在于另有一條脂批,說是直等到看了末回的《情榜》,才知道了正、副、又副、三副、四副……的全部“名單”。

     說到此處,我才敢提醒大家注意:那“副”是有很多層的,由此可以确證:上引“照應副十二钗”的那“副”字,是個廣義用法,是統包正钗以外所有諸多“副層”而言的。

     那麼,接着新問題就是:到底在雪芹原著中實共多少副層群钗呢? 答曰:八層。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