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談吃與畫餅充饑

首頁
    總等幾時路過荒村野店再吃,無可選擇,可以不用怪自己。

     西方都是“大塊吃肉”,不像我們切肉絲肉片可以按照絲縷順逆,免得肉老。

    他們雖然用特制的鐵錘錘打,也有“柔嫩劑”,用一種熱帶的瓜果制成,但是有點辛辣,與牛排、豬排、烤牛肉、(火敦)牛肉的質樸的風味不合。

    中世紀以來都是靠吊挂,把野味與宰了的牲口高挂許多天,開始腐爛,自然肉嫩了。

    所以high(高)的一義是“臭”,gamey(像野味)也是“臭”。

    二0年間有的女留學生進過烹任學校,下過他們的廚房,見到西餐的幕後的,皺着眉說:“他們的肉真不新鮮。

    ”直到現在,名小說家詹姆斯·密契納的西班牙遊記“Iberia”還記載一個遊客在餐館裡點了一道斑鴻,嫌腐臭,一戳骨架子上的肉片片自落,叫侍者拿走,說:“爛得可以不用烹調了。

    ” 但是在充分現代化的國家,冷藏系統普遍,講究新鮮衛生,要肉嫩,唯一的辦法是烹調得不大熟——生肉是柔軟的。

    照理牛排應當裡面微紅,但是火候扣不準,而許生不許熟,往往在盤中一刀下去就流出血水來,使我們覺得他們茹毛飲血。

    美國近年來肥肉沒銷路,農人要豬多長瘦肉,訓練豬隻站着吃飼料,好讓腰腿上肌肉發達,其堅韌可想而知,以前最嫩的牛肉都是所謂“大理石式”(marbled ),瘦中稍微帶點肥,像雲母石的圖案。

    現在要淨瘦,自然更老了,上桌也得更夾生,不然嚼不動。

     近年來西餐水準的低落,當然最大的原因是減肥防心髒病。

    本來的傳統是大塊吃肉,特長之一又是各種濃厚的澆汁,都是膽固醇特高的。

    這一來章法大亂,難怪退化了。

    再加上其他官能上的享受的競争,大至性泛濫,小至滑翔與弄潮闆的流行,至不濟也還有電視可看。

    幾盒電視餐,或是一隻意大利餅,一家人就對付了一頓。

    時髦人則是生胡蘿蔔汁,帶馊味的酸酪(yogurt)。

    尼克松總統在位時自诩注重健康,吃番茄醬拌cottagecheese、橡皮味的脫脂牛奶渣。

     五0中葉我剛到紐約的時候,有個海斯康(Hascom)西點店,大概是丹麥人開的,有一種酥皮特大小蛋糕,叫“拿破侖”,間隔着夾一層果醬,一層奶油,也不知道是拿破侖愛吃的,還是他的宮廷裡興出來的。

    他的第二任皇後瑪麗露薏絲是奧國公主,奧京維也納以奶油酥皮點心聞名。

    海斯康是連鎖商店,到底不及過去上海的飛達、起士林。

    飛達獨有的拿手的是栗子粉蛋糕與“乳酪稻草”——半螺旋形的鹹酥皮小條。

    去年《新聞周刊》上有篇書評,盛贊有個夫婦倆合著的一本書,書中發掘美國較偏僻的公路上的餐館,據說常有好的,在有一家吃到“乳酪稻草”。

    書評特别提起,可知罕見。

    我在波士頓與巴爾的摩吃過兩家不重裝橫的老餐館,也比紐約有些做出牌子的法國菜館好。

    巴爾的摩是溫莎公爵夫人的故鄉,與波士頓都算是古城了。

    兩家生意都清,有一家不久就關門了。

    我來美不到一年,海斯康連鎖西點店也關門了。

    奶油本來是減肥大忌。

    當時的雞尾酒會裡也就有人吃生胡蘿蔔片下酒。

     最近路易西安那州有個小城居民集體忌嘴一年,州長頒給四萬美元獎金,作為一項實驗,要減低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症的死亡率。

    當地有人說笑話,說有一條定律:“如果好吃,就吐掉它。

    ” 現在吃的壞到食品招牌紙上最走紅的一個字是oldfashioned(舊式)。

    反正從前的總比現在好。

    新出品“舊式”花生醬沒加固定劑,沉澱下來結成餅,上面汪着油,要使勁攪勻,但是較有花生香味。

    可惜昌花一現,已經停制了,當然是因為顧客嫌費事。

    前兩年聽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處公布,花生醬多吃緻癌。

    花生本身是無害的,總是附加的防腐劑或是固定劑緻癌。

    舊式花生醬沒有固定劑,而且招牌紙上叫人擱在冰箱裡,可見也沒有防腐劑。

    就為了懶得攪一下,甘冒癌症的危險,也真夠懶的。

     美國人在吃上的自卑心理,也表現在崇外上,尤其是沒受美國影響的外國,如東歐國家。

    吃在西歐已經或多或少的美國化了,連巴黎都興吃漢堡與炸雞等各種速食。

    前一向NBC 電視洛杉礬本地新聞節目上破例介紹一家波蘭餐館,新從華抄搬來的老店,老闆娘親自掌廚。

    一男一女兩個報告員一吹一唱好幾分鐘,也并不是代做廣告,電視上不允許的,看來是由衷的義務宣傳。

     此地附近有個羅馬尼亞超級市場,畢竟鐵幕後的小國風氣閉塞,還保存了一些生活上的傳統,光是自制的面包就比市上的好。

    他們自制的西點卻不敢恭維,有一種油炸蜜浸的小棒棒,形狀像有直棱的古希臘石柱,也一樣堅硬。

    我不禁想起羅馬尼亞人是羅馬駐防軍與土著婦女的後裔,因此得名。

    不知道這些甜食裡有沒有羅馬人吃的,還是都來自回教世界?巴爾幹半島在土耳其統治下吸收了中東色彩,糕餅大都香料太重,連上面的核桃都香得辛辣,又太甜。

    在相克萊,附近街口有一家伊朗店,号稱“天下第一酥皮點心”。

    我買了一塊夾蜜的千層糕試試,奇甜。

    自從伊朗劫持人質事件,美國的伊朗菜館都改名“中東菜館”,此地附近有一家“波斯萊館”倒沒改,大概因為此間大都不知道波斯就是伊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