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怎樣寫不可的。
我寫的時候,自己和書中人物一同生活,他哭我也哭,他笑我也笑。
我不是因為想做文人而寫小說。
我是為了自己(正如我在序言中所說是寫給我的哥哥讀的),為了傾訴自己的悲哀而寫小說。
所以讀者的贊許與責罵,我并不在乎。
不過我希望批評家多少了解我一點。
&rdquo
巴金确實不是&ldquo為想做文人而寫小說&rdquo的,他雖然在那時已發表過不少文章,也翻譯過不少作品,但是直到《滅亡》出版,他還不曾拿過稿費,他把這本書的版稅贈給索非,雖然他自己的生活還是十分拮據。
就在這個時期,他在法國編寫的另外兩本書《斷頭台上》(其中一篇是凡宰特的自傳《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和《蒲魯東底人生哲學》(克魯泡特金作),也在自由書店出版了,這兩本書仍是沒有版稅或稿費的書。
他從來不曾想到可以依賴稿費來維持生活。
他從事寫作隻是為了要傾訴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甚至他從事翻譯工作,也總是挑選對自己有興趣的書,或使自己感動的書,來推薦給讀者。
這一年他譯完克魯泡特金的&ldquo自傳&rdquo後,立刻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弟弟李堯椽,要求他把它&ldquo當作終身的伴侶&rdquo,要他把作者&ldquo當做模範,去生活,去工作,去愛人,去幫助人。
&rdquo說自己在翻譯這本書時,&ldquo流下感激的眼淚,覺得做人要像他這樣才好。
&rdquo後來他還在&ldquo前記&rdquo中稱贊&ldquo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書,也是我的知識發展上給了絕大的影響的一部書。
&rdquo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1966年俄文本前言(特瓦爾朵夫斯卡娅作)一開頭就有這樣的介紹:
&ldquo本書作者的名字是人們都很熟悉的,因為它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莫斯科有一個地下鐵道的車站、一個廣場、一條大街和一條胡同是以這個名字命名的。
&hellip&hellip本書是克魯泡特金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末在政治流亡期間寫成的,&hellip&hellip他經曆了農奴制衰亡和革命高漲的時代,經曆了&lsquo偉大的改革&rsquo和非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lsquo到民間去&rsquo的運動。
回憶錄的第一部分描繪的主要就是這三十年&hellip&hellip他把自己遇見過的人物寫得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hellip&hellip作者在談論科學時,表現了罕見的才華&hellip&hellip&rdquo
俄文本前言作者說,克魯泡特金在一個維護農奴制的親王家庭中長大,有強烈的求知欲,廣泛的興趣,和孜孜不倦的工作能力。
他從不滿意侍從軍官學校的規章制度開始,不知不覺地轉向更廣泛的思考。
他的觀點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對人民的了解,同人民的接近,而這種了解和接近本身就是在進步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風靡一時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進行的。
他甯願放棄宮廷中的錦繡前程而到阿穆爾(黑龍江)哥薩克團隊中去服役,這表明他受到進步風尚多麼巨大的影響。
他率先大聲疾呼,西伯利亞&ldquo不是終年積雪,隻有流放犯人居住的一片凍土&rdquo,并介紹了西伯利亞的豐富資源。
他在那個時期的日記和書信都顯示了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思想。
當時他堅信&ldquo人民一旦起來,哪怕是隻用鐮刀做武器,他們也能有所作為。
&rdquo他在西
伯利亞,加深了對&ldquo腦滿腸肥者的統治&rdquo的憎恨,終于放棄了軍職,離開了西伯利亞,到彼得堡進了大學,又在俄國知名的地理學家和統計學家的領導下供職,在學術上作出了很大貢獻。
雖然克魯泡特金有許多幻想不切實際,但&ldquo這位高尚的、才華橫溢的思想家描繪的美好圖景:&rdquo一個人人平等、自由的社會,一個肯定個人最大價值,把個人的幸福置于最高地位的社會,一個不僅擺脫了金錢的統治,而且也擺脫了官僚和官吏的社會&lsquo,确實符合人們夢寐以求的心願。
&ldquo而且從專業上來講,&rdquo克魯泡特金既不是一個化學家,又不是一個曆史學家,既不是一個作家,又不是一個演員,卻終生保留着對曆史、對化學、對文學、對藝術、對他在某一段時期内從事過的所有事情的愛好和興趣。
豐富的精神需求,在大多數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