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節來到編輯的隊伍裡

首頁
    國民黨審查老爺從《文學》雜志上删除的文章,現在他把它化裝了一下,終于在自己編的叢刊内出書了。

    這套叢刊受到了讀者熱烈的歡迎,不到半年,就重版多次。

    在每本書後,都有整套叢刊的書目,并标明售價。

    價格最高的是曹禺的《雷雨》,但也隻賣四角半;其他如張天翼的《團圓》、靳以的《珠落集》、何谷天的《分》、肖軍的《羊》,都是三角半:至于茅盾、魯迅、巴金、沈從文、魯彥、艾蕪、吳組缃、鄭振铎、麗尼、李健吾十人的集子,則都在三角以下;卞之琳的詩集《魚目集》,隻售二角。

    書後吸引人的還有兩百多字的一則廣告,那是巴金親自動筆撰寫,經與吳朗西、麗尼、伍禅和不久前來出版社工作的陸蠡共同商量定稿的: 我們編輯這一部文學叢刊,并沒有什麼大的野心。

    我們既不敢扛起第一流作家的招牌欺騙讀者,也沒有膽量出一套國語文範本贻誤青年。

    我們的這套小小的叢書雖然也包括文學的各部門,但是作者既非金字招牌的名家,編者也不是文壇上的聞人。

    不過我們可以給讀者擔保的,就是這叢刊裡面沒有一本使讀者讀了一遍就不要再讀的書。

    而且在定價方面我們也力求低廉,使 貧寒的讀者都可購買。

    我們不談文化,也不想賺錢。

    然而我們的文學叢刊也有四大特色:編選謹嚴,内容充實,印刷精良,定價低廉。

     這裡所說的這套“文學叢刊”的“四大特色”,确是名符其實的。

    不但第一集的十六本書都有根高的質量,在同年(1936年)七、八月份,文化生活出版社又編印出版了第二集的十六本書,各集仍都保持了題材、風格、形式多樣的特點;而且既有成名的老作家的作品,更有不少新人的新作。

    除了當時獲得《大公報》文藝獎金的何其芳、蘆焚、曹禺三位新進作家的作品外,還有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如陸蠡的《海星》,肖乾的《栗子》。

    陸蠡是吳朗西在中學時代就認識的朋友,他在1935年曾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教過書,1936年初來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他工作勤奮,事無巨細,都非常認真負責,既在昆明路德安裡編輯部協助巴金從事編輯工 作,又在福州路436号四樓營業部幫助總經理吳朗西做會計,還和另外一個同事共同擔負起出版部的各種事務,經常跑印刷所和裝訂所,作必要的聯系;一到晚上,還在燈下譯書、寫文章,總是熬到深更半夜。

    他進出版社以後,發覺巴金雖然擔任總編輯,卻從來不曾有總編輯的架子,不但親自審稿,還親自做校對工作,親自複讀者來信,有時還為讀者上街買書寄書,甚至動手打包裹。

    書一出版,不論自己寫的,人家寫的,他總是欣喜萬分,有時還代作者寄贈朋友,甚至埋頭做補書工作。

     書對他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他經手編校的書,他經常把它們當作寶貝一樣的愛護,偶然發現排校錯誤,他總是深悔自己粗心大意,沒有把工作做好,首先責怪自己,從不把責任推到别人身上去。

    為了把書能印得好一些,不出差錯,他親自跑印刷所,與排字工人打交道,和他們交朋友。

    有次一個青年工人為急于赴朋友的約會,嫌在校樣上一改再改,顯得不耐煩,巴金既體諒他的心情,又耐心向他講清必須修改的道理,使對方樂于接受,而又心境舒坦,最後把工作做好,又能及時去參加約會。

    不少排字工人至今還在傳說當年巴金與他們親密相處的情景,當然這些工人現在也都是閱曆豐富的老工人了。

    他們很多已經退休,他們是在冬天的街心花園裡,伴着陽光向人述說這些往事的。

    巴金還和魯迅一樣,經常積累國外出版的書籍,從它們中間借鑒裝幀、設計的圖樣,把它運用到國内出版的書刊上來。

    他還收藏各種古籍善本,從中汲取精華,增強自己各方面學識。

     值得提出的是巴金在出版社從事如此辛勤的工作,卻從來是義務勞動,不拿一文錢的薪金。

    他的生活還是靠槁費收入。

    這一年年初,他的《愛情三部曲》已經出版,《巴金短篇小說集》第一集和第二集也都在開明書店出版發行。

    他把這兩本書繼去年出版的《俄國社會運動史話》和《獄中記》,再一次贈給魯迅,請他指教。

    魯迅對巴金的作品是看得不少的,他不但認為“巴金是一個有熱情有進步思想的作家”,而且還認為“他是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