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節 勝利時刻

首頁
    即将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中共政協代表團提出三項辦法提交國民黨政府代表:(一)雙方下令所屬部隊,在全國範圍内均暫各駐原地,停止一切軍事沖突;(二)凡與避免内戰有關的一切問題,均應于軍事沖突停止後,經和平協商辦法解決;(三)在政治協商會議指導下,組織全國各界内戰考察團,分赴全國發生内戰區域實地考察,随時報告事實真相。

     1946年的新年來臨了,國共談判代表關于停止國内軍事沖突辦法,獲得了一緻的意見。

    不久,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到1月底會議結束,通過了關于軍事、憲草、和平建國、政府組織和國民大會等各項問題的決議。

    看來似乎局勢比較穩定了,但是潛在的矛盾并沒有消除,相反,鬥争更尖銳,更複雜,更隐蔽了。

    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在停戰令下達前,搶占戰略要點。

    于是以承德為目标,分三路向熱河進攻。

    正當重慶二十多個人民團體一萬多人在較場口集會,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時,國民黨派特務五六百人搗毀會場,并打傷大會主席團郭沫若、李公樸等六十餘人,許多人還遭到逮捕。

     較場口事件引起全國人民憤慨,&ldquo要和平,反内戰&rdquo的呼聲在各地普遍響了起來。

     有一天晚上,周恩來又應邀到重慶張家花園文協來向大家講話。

    這次他介紹的是延安文藝工作者怎樣為工農兵服務。

    他舉出了一些重慶文藝工作者所熟悉的作家名字,講他們怎樣和勞動人民接近,到農村熟悉農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心靈,自己怎樣改變思想,寫出了為群衆所歡喜的作品。

    周恩來講的事情,重慶的許多文藝工作者過去都不曾聽說過,他們覺得非常新鮮,也很向往有這樣一個環境,有一天也能使他們自己與勞動群衆在一起,心連着心,然後寫出自己過去從未接觸過的題材的作品。

    他們嫌棄眼前苦悶的生活,迫切要求改變現狀,所以會場内雖然被邀請聽講的人數不多,但大家思想很集中,場内很靜,大家幾乎全是屏息靜氣聽着的。

    巴金沒有例外。

    他從少年時代就追求有一個&ldquo沒有人壓迫人的社會”現在,與勞動人民共同生活,這就意味着沒有等級,沒有貧富懸殊,沒有人被奴役,沒有人被欺淩,這很符合他的理想。

    他從心底裡被周恩來所描寫的解放區知識分子生活所吸引住了。

    同時,他也從周恩來的介紹中,了解到這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精神。

    他特别從周恩來所談到的歐陽山寫《高乾大》的事迹中受到感動,他覺得他的老友歐陽山走的路子很新,他很懷念他,雖然他好久沒有見到他了,但何其芳、劉白羽從延安來,他們也是巴金的老朋友,他從他們的身上,看到毛澤東文藝思想對他們的影響。

    巴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許多,他很想丢開他寫慣了痛苦生活的筆,同舊的生活決裂。

     周恩來的講話緒束,夜已經很深了,雖然重慶的夜幽黯而慘淡,但這一夜巴金的心頭卻充滿了溫暖,他懷着尊敬的心情陪着周恩來走上張家花園通大街的一級一級的石闆坡,當時周恩來披着一件舊的黑大氅,慢步走上山坡,巴金想到白天聽人說中共代表團可能在最近由重慶到南京去,就問他何時成行,周恩來說他明天就走,還說國民黨對談判毫無誠意,然而還是要談下去,這樣可以向人民揭露他們企圖發動全面内戰的陰謀。

    巴金說:&ldquo鬥争很艱巨,希望多多保重。

    &rdquo周恩來卻滿有信心地說:&ldquo隻要堅持鬥争,人民一定勝利。

    &rdquo說完,他跨上最後一個石級,與巴金打了個招呼,就同陪他的那個同志一起上車走了。

     巴金看到周恩來上車離開,他在黑暗中突然感到非常孤寂。

    那是1946年5月2日的一個夜裡。

    第二天傍晚,重慶的晚報就登出了一條快訊:&ldquo中共代表團周恩來、鄧穎超、陸定一、廖承志、秘書長齊燕銘、王炳南、《新華日報》總編輯章漢夫等及随員四十五人由重慶飛抵南京。

    &rdquo 這個時期,在抗戰中來重慶的&ldquo下江人&rdquo,已陸續分批返回長江下遊的各大城市,重慶的人口銳減。

    化龍橋邊再也不是前些時候載歌載舞、爆竹連天的景象了。

     過了半個月,巴金也離開了重慶。

    這不僅因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正需要他去重整旗鼓;而且他的蕭珊也已經在4月底帶着他們的女孩小林先回到上海。

    霞飛坊59号的三樓和亭子間正空着,等待着它們的主人去建立一個新的家庭。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