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節長夜已盡

首頁
    裡,崇群曾到他家中作客,他看到過崇群給幾個朋友寫的信,都是寫得非常好的,并曾對崇群說:“你的信寫得好,不像我寫信時拿起筆随便寫幾句就完事。

    ”他還半開玩笑地表示以後有機會要給他編一本《崇群書簡》。

    從那時開始,巴金就有意收集他的信件,并在上海霞飛坊寓所保存了崇群幾十封舊信,當1940年巴金第三次離開上海後,卻因日軍侵占租界,在一次敵僞大捕抗日分子的恐怖活動中,被在上海養病的三哥堯林燒毀了。

    後來巴金又在桂林住處積存了一堆崇群寫的信,又在1844年7月發生的一次大火裡,與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全部存書一起被焚毀。

    在重慶,巴金又保存了崇群的十幾封信,勝利後第二年,在托人帶兩箱書物去上海時,又在中途遭到意外,杳無音訊。

    巴金為這些不幸的事情感到痛心,雖然最近他剛病了兩個多月,現在剛恢複工作不久,但他還是 坐在火傘高張、陽光直照的小樓上,為缪崇群的八篇短文和僅存的五封書簡仔細地看完校樣,他想到作者生前付與朋友們美好的感情,禁不住想起了另一個朋友韓侍桁(崇群的老同學)在編選崇群的另一本遺著《晞露新收》時寫過的兩句話:“他的名字因他的作品長存下去,而像他那樣可珍貴的友情,在這人間恐将永無重獲之期吧。

    ”這時,巴金好像聽到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召喚他,他猛然驚醒:“那是崇群!”他覺得崇群雖然離開了人間,但他對朋友們的崇高的感情是永遠留在大家身邊的。

     巴金從重慶回上海,不過三年工夫,他不僅寫成了不朽的現實主義巨著長篇小說《寒夜》;還主持恢複了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出版工作,編發了不少足以推動新文化運動繼續前進的新書稿,包括《文學叢刊》和《譯文叢刊》戰後出的一些譯著;并多次熱情地參加了反内戰、争自由的鬥争。

    不論作為一個作家,還是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對人民革命事業的貢獻都是十分巨大的,他在讀者中間威望愈來愈高,也是很自然的,因而遭到處于敵對狀态的《中華時報》的謾罵,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問題在于一九四七年一月,上海的幾家進步報紙還不曾被查封之前,有一位署名“莫名奇”的忽然在《新民報》晚刊副刊上連續發表兩篇文章,指責巴金,說“用高爾基的話,那些新傷感主義的作家是應該捉來吊死的。

    ”而《聯合晚報》的另一個作者則在副刊上發表一篇題目叫《從生活的洞口……》的文章,對這種論調進行附和,說它罵得“很痛快”,還說:“但其實不必這麼憤慨的。

    這些作家用魯迅先生的話:”做戲的虛無黨,罷了,既不敢明目地賣身投靠,又不敢面對鮮血淋漓的現實,‘哎喲喲,黎明,’這就是一切。

    “ 從自己陣營裡殺出來的這些程咬金們,是巴金一時意料不到的。

    但問題很明白:曾在抗戰前當着魯迅的面出現過“左”派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陰魂,并沒有因為魯迅去世而跟着消失,它們仍在文壇上飄蕩(甚至幾十年後還要存在),巴金對此十分厭惡,恰巧這時《寒夜》将出版,他就利用寫“後記”的機會,給予還擊: “我應該向《夜光杯》和《夕擡》的編者們道賀,因為在争取自由,争取民主的時代中,他們的副刊上首先提出來吊死叫喚黎明的散文作家(或者不叫喚黎明的作家以及所謂”新傷感主義的散文作家“)的自由。

    這樣的‘自由’連希特勒、墨索裡尼甚至最無恥的宣傳家戈培爾之流也不敢公然主張的。

    雖然他們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和自由的敵人。

    而談到自己所不喜歡的文章就想把作者‘捉來吊死’,這樣的人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我們自己的老古董秦始皇就玩過‘坑儒’的把戲……可是連秦始皇的霸業也僅能傳至二世……” 一九四七年三月,《寒夜》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又出人意料之外,就是《文彙報》上由郭沫若挂名而實際上并不是由郭沫若負責具體發稿工作的《新文藝》周刊,竟刊登出那個寫《從生活的洞口……》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略說‘不安’》,在攻擊唐弢的同時,又把巴金帶了一筆。

    唐當時很生氣,曾向《文彙報》提出抗議。

    這次巴金沒有作聲,因為兩個星期以後,郭沫若已經在同一報紙副刊版面上,替他拭去了被沾在身上的無知唾沫。

     郭沫若畢竟是個有見識的革命家,他在讀了《新文藝》的那篇《略說‘不安’》與另一篇題目叫《從文藝界的惡劣風氣想起》後,很為震驚,他立刻寫成了這篇題目叫做《想起了砍櫻桃樹的故事》的文章。

    文章一開頭,他就講了個華盛頓童年時的故事。

    他說華盛頓小時候,他父親給了他一把小斧頭,他高興極了,走進園子裡,碰着任何樹木就砍,結果連他父親最喜愛的櫻桃 樹都砍掉了。

    父親回家,盛怒之下,加以追究。

    華盛頓流着眼淚,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親覺得這孩子誠實,便把他寬恕了。

     郭沫若的文章,講完這個故事,接着就對那兩個他所不認識的寫文章青年說:“兩位朋友,我們實在是錯了,我們的斧頭砍的太高興,砍上了櫻桃樹!你們是青年朋友,或許是出于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