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節在人民的歡騰中

首頁
    在北平度過了熱火朝天的七月,巴金八月初回到了上海。

    在這次回來路上,同行的還有馮雪峰。

    他是巴金在一九三六年魯迅逝世時認識的中國共産黨黨員。

    巴金記得那時為魯迅逝世,曾與雪峰一起參加了治喪工作。

    喪事結束後,王魯彥約了雪峰和巴金一起到他家裡吃飯,大家一見如故,談得十分融洽。

    因為雪峰雖是黨員理論家,卻并無架子,他耿直,真誠,又非常善良,與巴金十分契合。

    抗戰期間,雪峰住在重慶民國路文化生活出版社斜對面的作家書屋裡,一有餘暇,就過來與巴金聊天,有時談上半夜,甚至通宵,也不感到疲倦。

    現在革命勝利,兩人一起從北平返回上海,無間的友誼加上對未來事業共同的信心,使他們談得更為歡愉。

     恰好這時從北平到上海的直達火車開始通車,他們就乘了直達車回到上海,再也不需要像六月間從上海去北平時那樣在南京耽擱時間了。

    到了上海,氣候已經進入盛夏,群衆歡迎解放軍進城的熱情,到眼前還不曾稍減。

    先是七月間文藝 界慰勞解放軍,影劇義演會串,廣播募捐,又舉行規模宏大的遊園會,為觀衆簽名義賣紀念品,張瑞芳、白楊、石揮、黃宗英、王丹鳳、上官雲珠、張伐等電影演員,和周信芳、李瑞來、金索雯等京劇藝人,都踴躍參加了。

    到了八月初,各行各業普遍舉行勞軍義賣,凡是屬于日用百貨業、棉布業、酒菜業,以至如浴室、旅館、理發等服務性行業的人員,也都紛紛為慰勞解放軍義賣和服務。

    這是上海人民發自内心的愛國熱潮。

    上海人民親身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生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對他們說來,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他們曾經多次起來掀起反抗的高潮,但都以失敗告終。

    而現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鬥争,取得了革命勝利,人民解放軍的紀律是如此嚴明,他們進城不拿人民一針一線,連一杯水都不叨擾人家;他們激戰幾晝夜,進入市區後隻躺在馬路旁休息。

    這與解放前國民黨軍隊到處鬧事,欺壓人民,相比之下,真有天壤之别。

    現在上海人民能不歡欣若狂!他們都願以自己最大的力量來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南下,争取全國各地都能得到解放。

     巴金回到上海,聽蕭珊向他訴說了這一個多月來上海人民的熱烈興奮情況,臉上也不覺微微泛起紅光,他也禁不住向蕭珊講了那些久别重逢的朋友們近況,隻是蕭珊問起為什麼沈從文沒有參加大會,巴金對這個問題卻無法回答。

    眼前的巴金,他的感情完全沉浸在興奮之中。

    因為在文代大會上接觸到的場面,聽到的和見到的,都給他以極為新鮮的感覺。

    他很想把自己的心情一吐為快,但是他又遺憾于在離北平前幾天的那次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上,當人們高喊他的名字,要叫他登台講話的時候,他卻從會場上逃了出來,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上合講話的經驗,也沒有向群衆演說的才能,他不想以自己的缺點去折磨人。

    可是實際上,在他的内心裡,有多少話要向朋友們說,有多少感情要向人們傾訴!說實在,他雖然在會場上有不少多年不見的老友,也有一些雖不認識卻聽别人談起過他們的名字,但是真正認識他們,還是在這次大會上,因為通過這次大會,他才具體地了解到在解放區有那麼一支很大的文藝隊伍,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如《第七連》的作者丘東平,《随糧代征》的作者高詠等作家,他們不僅用筆,還用血灌溉了我們的土地。

    巴金認為自己寫的書僅僅在一些大城市中間銷售,而解放區的 同行們卻把文藝帶到山溝裡去,帶到農村中去;他們猶如長着翅膀能自由地飛遍全國,而自己卻被四面的高牆圍困着,活動的天地很小。

    他想起自己過去所了解的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俄國有些革命者,他們甯願不要高貴的身份,離開養尊處優的家庭,提出“到民間去”的口号,投身到平民中間去幹活,而現在這些解放區的文藝戰士所走的道路,比過去那些俄國青年所做的更為徹底,而且他們也更為幸福,因為他們的工作有了開展,理想得到實現。

    特别使巴金感動的,是這些文藝戰士用歌,用戲,用對人民無微不至關懷的心,在群衆中散播了愛的種籽,給那些需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