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節家庭與事業

首頁
    去看書。

     巴金在解放初期幾次赴北平開會,雖然十分忙碌,也還是抽空去琉璃廠舊書店集中的地方,買了幾本珍貴的書籍帶回上海。

    但他這時對他曾經耗費了十多年心血與精力,培育扶植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卻已經難以繼續主持下去了。

    這是因為内部的人事糾紛過于擾人。

    文化生活出版社經抗戰勝利後幾年的慘淡經營,業務有了發展,資産也有所增加,基礎比過去穩固多了,在進步的新出版業中有了較高的地位和威信。

    這一情景,臨近解放,愈顯突出。

    但也就在這時,原先忙于自身工作的創建人,和一些過去與出版社有些關系的朋友們,都因形勢變化,想再回出版社領導工作,或再跟出版社挂上鈎以進入文化界。

    這樣出謀獻策的人多,相互間意見又不一緻,甚至由此産生隔閡,巴金竟也成了矛盾的中心,原來簡單的事也複雜起來,使書生氣的巴金窮于應付。

    他沒有想到他放棄了自己寶貴的寫作時間,希望為人民做點實際工作,使出版社剛有了一點成績,竟惹出如此多的麻煩,看來還不如埋頭寫作,從事本行的好。

    解放後半年多來,他幾次去北京開會,出版社工作更難兼顧,因此先後辭去出版社有關職務,最後連挂名的總編輯也難以繼續,全由老友吳朗西主持。

    恰好這時,馮雪峰來征求巴金意見,說國家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邀他去京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

    巴金想我連一個私營的出版社都沒辦好,被人事糾紛弄得煩惱不堪,怎麼能領導一個國營的大出版社;還是專心從事寫作,為新中國寫點作品吧。

    好在胡、馮兩位都是多年老友,想必能夠諒解的。

    因此他把自己的心意表達了。

    結果馮雪峰隻好自己應召赴京,把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職務承擔下來。

     巴金把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逐漸卸去後,卻又不得不為後來的平明出版社出點力。

    這是因為這個新辦的出版社的創辦人李采臣是他的弟弟。

    李采臣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人員,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協助巴金總管業務,他對業務比較熟悉,辦事幹練;為出版社增加資産,有過不少貢獻。

    他的缺點是說話鋒芒畢露,頗為自負,往往給人難以共事的感覺。

    文化生活出版社本來就與一般企業、商店不同,它類似同人組織,組織機構又不很完善,有點關系的朋友都愛在這裡發表意見,作種種幹預,容不得李采臣這樣不善于與大家搞好關系的人。

    所以在一九四九年冬天,巴金去北京開會期間,文生社董事會臨時通過決定,要李采臣辭職。

    而平明出版社,正是李采臣辭去文生社工作後,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找原立達學園的老同學馬雲、鄭明遠、陸清源、李德洪等人商量籌集股金開辦起來的。

    這時,文生社的一部分老朋友,如王辛笛、李健吾等,也紛紛出錢認股,并要求巴金主持編務,作個挂名的總編輯。

    巴金不能坐視兄弟失業,覺得李采臣精通業務,在人民剛獲得解放需要新文化的時候,讓他再有一次鍛煉的機會也好,因此巴金對平明出版社的編輯工作上曾給予有力支持。

    在後來短短的幾年中,平明出版社共出版了《契河夫選集》《巴爾紮克選集》等書三百多種。

     一九五○年三月,巴金的最小的弟弟李濟生從四川來,他是應吳朗西電召來上海述職的,并商量今後重慶辦事處的業務問題。

    濟生主持文生社成都、桂林、重慶等分社有年,算得出版社的一個老職工。

    這時巴金剛從北京參加全國文聯第四次常委擴大會返滬不久,住醫院為疝氣動手術後回到家裡,為了不影響即将臨盆生産的蕭珊休息,他住在二樓。

    李濟生來上海,也就臨時搭個帆布床和巴金住在二樓那間平時接待客人的屋子裡。

    他有與他哥哥那樣的熱情,并且心直口快,見了巴金更有說不完的話,兩人睡在一間房裡,外邊的人聽他們大聲談話,還以為有一屋子的人在裡面。

    兩人談話談到深夜,第二天醒來就遲了,于是小林從三樓下來,看這個新來的叔叔還躺在屋子中央,閉着雙眼打鼾,便好奇地用小手去搔他的鼻孔,濟生醒來,不覺哈哈大笑說:“别搔,鼻孔裡髒—一!”巴金也醒了,看小林一副好奇的樣子,知道她聽不懂濟生的四川話,也就笑着對他說:“你别說髒,她不懂,上海人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