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蕭珊産下第二個孩子還不滿兩個月,巴金在上海剛開完市第二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就準備當天下午搭京滬車去北京,然後再由北京出發去波蘭首都華沙,參加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
臨行,蕭珊特地準備了一頓比平時豐盛的午餐,為巴金餞别。
因為火車一點半開車,與他同行的有金仲華、馬寅初、盛丕華、袁雪芬、劉良模、黃宗英等人,大家約好一點鐘在北站會集,所以蕭珊帶領保姆在午前十一點鐘就把飯燒好。
這是巴金結婚成家後第一次出國遠行,五歲的小林聽說爸爸又要離家,看着媽媽為爸爸準備好行裝,她便把爸爸的手拉住,哭着不讓他出門。
巴金看着小林的小臉,和蕭珊手上抱着的嬰兒,不覺想起這次出國任務的重要。
他想:“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一個更美的将來。
……倘使我們能夠在和平鬥争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倘使我們能夠為年輕的一代争取到和平,我們可以說是盡了父親的責任,也可以說是盡了作家的責任,盡了人的責任了。
”
人們該還記得将近兩個月前,即這一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周恩來曾以我國外交部長身份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抗議“侵朝美軍飛機侵犯我國東北領空”。
但美國飛機和軍艦還是不斷來侵犯中國領空領海;九月十五日,美軍以三百艘軍艦和五百架飛機,掩護四萬多軍隊在朝鮮仁川港登陸,一直進攻到中朝邊界鴨綠江邊。
十月八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發出了“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命令。
”十月十九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就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前線了。
經曆了八年抗日戰争和三年解放戰争的中國人民,忽然又面臨着戰争的威脅。
巴金沒有忘記在抗戰時期自己親身經曆過的戰争悲劇。
他曾在上海大世界門口,看到因炸彈落地發生大火,房屋被毀,人們成批死亡;他也曾在北站看到列車還不曾開出,而敵人的飛機已向車輛投彈,手無寸鐵的乘客紛紛從車廂中奔出逃命,而敵機則尾随人群的奔跑而亂抛炸彈;他也曾經曆廣州等地的大轟炸,街道煙霧迷漫,剛才還在與大家說話的人,幾分鐘以後就變成血肉一片;他也曾在昆明看到敵人轟炸後的街景,樓房隻剩了一個空架子,人們正在挖掘被炸死的屍體,一隻沾滿了泥土的小腿露在草席外,有人站在周圍落淚,有個人指着屍體說:“那是陳家三小姐。
”他也曾看到在那些年代婦女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母,老人無人贍養,嬰兒丢在街頭。
人們生活悲慘,文化人貧病交迫,不少朋友憂郁而死。
戰争是多麼殘酷,和平是多麼可貴,巴金認為作為一個作家,他的任務應該是宣傳和平,反對戰争,希望人們能團結友愛!
他抱着這樣渴求和平的心情,告别了家人,告别了上海,與大家一起上了火車。
經過兩天旅程,在二十七日早晨,他們到了北京,住在東方飯店裡。
當天晚上,郭沫若向大家彙報了這次中國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的代表團籌備經過。
巴金這才知道這次代表團共有十七個代表,郭沫若是團長。
第二天深夜,他們接到通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派了專車來,邀請十七位代表前去中南海開會。
到了那邊,巴金坐在後排,隻見周恩來拿着名單,向大家問:“巴金同志來了沒有?”巴金站起來回答說來了,周恩來就過來與他握手,并問他身體好嗎?在上海生活得怎樣?出國參加外事活動,手頭
工作不受影響嗎?巴金一一作了答複,發覺日理萬機的周恩來還像抗戰時期在重慶那樣關心大家,使人心裡感到溫暖。
周恩來顯然認為代表團中有的人并不一定能像他自己那樣認識目前的國際形勢,也完全可能有這樣的想法:抗日戰争勝利了,解放戰争勝利了,正該埋頭重建家園,現在又要拿起武器去支援朝鮮戰争,不是要影響國家建設嗎?
于是,周恩來把這一年來的形勢分析了一遍,然後他又重述了二十多天前他在政協一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