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平、愛人類的人,讓我們團結在一起,為保衛世界和平而奮鬥,為創造新世界的文明而奮鬥。
我們有責任使受騙的人們睜開眼睛,我們有力量救出即将充當炮灰的年輕的生命,我們更有把握看見侵略者的王國的崩潰……
“我還記得我動身到華沙來的時候,我的五歲的女孩依戀不舍地拉住我的手不肯分離。
我愛我的女孩,每個父親都愛他的兒女。
年輕的一代的确是可愛的。
我們這一代已經受夠苦難了,可是我不願意看見孩子的小眼睛上有一滴淚水,我不願意讓誰傷害一根年輕的頭發。
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一個更美的将來。
為着年輕的一代我們應當貢獻我們的精力和生命……”。
當然,這封信在火車上也還不是一個晚上寫成的,斷斷續續地寫了幾天,直到十一月初在車廂裡的最後一個晚上,巴金才把它寫成。
當他把筆放在袋裡,他好像看見他的小林又在他的身邊,拉着他的手,搖着搖着,同時也看見他的那個新生的嬰孩——他曾為他起了一個與他自己的名字“堯棠”連在一起的名字:小棠——閉着眼睛甜睡在他的母親懷抱裡。
“我願意每張嘴都有面包,每個家都有住宅,每個小孩都受教育,每個人的智慧都有機會發展”。
巴金把自己年輕時期的理想,都與眼前的現實聯系了起來,于是,他困倦的眼皮不覺開始漸漸下垂。
他不由自主地睡着了。
在西伯利亞國際列車中,他們共度過了十個夜晚,在十一月九日才抵達莫斯科,并在當地參觀了列甯博物館,瞻仰了列甯陵墓;然後在十二日又随代表團搭乘從莫斯科去華沙的火車,于十三日抵達波蘭首都華沙。
在代表團的十七個人中,大部分都是巴金的熟人,其中特别是郭沫若和金仲華,巴金不但早與他們相識,而且還覺得他們兩人待人真誠,十分可親。
巴金常以這次旅途能由郭沫若擔任團長感到高興。
他覺得郭沫若在國際交誼中,精神飽滿,富有感情;在平時談話時,他也一向待人懇切,并無虛假。
至于金仲華,他在戰前編《世界知識》,原是國際問題專家,巴金與他接近,常感到非常愉快。
解放後巴金也還經常到他家中,不僅在他家中品嘗他母親燒菜的手藝,而且還時常聽他親切、誠懇的談心。
他知識豐富,謙虛耐心,善于聽别人意見。
他生活儉樸,甚至每晚睡在三用沙發上。
他長期與母親住在一起,隻留一個小外孫女在自己身邊。
這次巴金與他一起到華沙,有更多
機會相互關心,巴金為此高興。
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是在他們抵達華沙後的第三天召開的。
當時有七十多個國家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大會。
地點在波蘭語出版社大廈。
主持大會的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約裡奧。
居裡,參加大會的各國代表團團長在連續的幾天會上,也紛紛發了言。
繼蘇聯代表團團長法捷耶夫發言後,第二天,中國的代表團團長郭沫若也發言了,他的聲音洪亮,很有感召力。
中國代表團團員之間感情融洽,生活愉快。
他們有時也三三兩兩在華沙街頭散步談話,有時還遇到一群孩子向他們高呼:“博孤伊(波蘭語:和平)!”然後向他們遞上紙和筆,要求他們簽名。
當他們簽好名把紙和筆還給孩子們時,孩子們便連稱“謝謝”,回去了。
看來波蘭人民包括孩子們在内,對出席大會的各國代表是十分友好的。
閉幕那天,從早晨六點鐘開會,一直開到午夜,的确很累,但那時巴金他們還在壯年,生活又十分新鮮,縱然開會時間那麼長,情緒也仍十分興奮。
在中間休息的時候,大家來到場外喝咖啡,談起各人的感受與今後怎樣工作,金仲華情不自禁地對巴金說:“我們互相幫助,共同前進吧。
”他那出自肺腑、毫無半點虛情假意的态度,直到幾十年後,巴金還留有印象。
這次出訪,最盛大的場面,是在大會閉幕那天晚上,即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深夜。
那是一次波蘭人民群衆表達憎厭戰争、要求和平的集會,是環繞着歡呼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勝利閉幕而舉行的一次大遊行。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