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節為了和平的出訪

首頁
    是波蘭政府的領導成員和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的七十多個國家代表團代表,他們穿着不同服裝,講着不同語言,但有個共同的願望:要求和平!反對戰争!台下的人們,穿着各種漂亮的衣服,舉着顔色不同的旗幟,唱着嘹亮動聽的歌曲,跳着姿态優美的舞蹈,走過檢閱台前,與台上如雷的掌聲,歡呼聲,互相照應。

     這确是一個美麗的夜晚,使長期生活在孤獨、寂寞的舊社會裡的巴金感到振奮。

    他像去年在自己國家裡慶祝建國大典一樣,為能在台上看到人民群衆這樣熱烈、這樣歡樂的場面而覺得幸福。

     他的欣慰是基于對人民的熱愛,對舊世界的憎恨。

    在舊中國漫長的黑暗年代裡,人民生活困苦,許多人被壓在社會最低層,忍饑挨餓,流離失所,而瑰在人民團結,生活改善,社會漸趨安定,群衆擁護共産黨,因而他也感到由衷的興奮,并覺得要糾正自己過去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在實踐中改造自己的思想。

    而今天,在華沙城過着這樣美好的夜晚,他面對如此盛大的國際性節日,内心歡愉也是無法形容的。

    這是因為他非常了解這個城市的昨天:那是在一九三九年秋季,當華沙市民被政府的官員們抛棄,向入侵的德國法西斯軍隊進行自發的抵抗,而終于彈盡糧絕,英雄的戰士成千上萬倒下以後,剩留下來的大批婦女與孩子,從此在侵略者的鐵蹄下過着非人的生活。

    一九四三年夏天,在華沙城的猶太區曾有幾十萬的猶太居民被成批屠殺,起義的人民用少量的手槍和長鎬,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飛機大炮和機關槍,在堅持了三周以後,剩下站在正燃燒着的六層大樓屋頂上的最後三個人,他們用波蘭國旗包住自己的軀體,高呼“波蘭萬歲!”那是在一九四四年秋天,華沙城有二十三個婦女和兩個女孩被納粹匪徒抓了起來,被當作沽的路障來掩護匪軍向波蘭起義軍進攻,其中有個母親對孩子說:“要是我給打死了,你得記牢:你不要流一滴眼淚,你不要悲傷難過,你得保持波蘭女人的尊嚴,不要在他們面前露出你的軟弱!”就是這些血的曆史,長留在戰後全世界被壓 迫的人民心中,也留在巴金的心中。

     現在新的華沙城出現了,從廢墟上建築起來的住房、學校、醫院、博物館都非常具體地呈現在人們眼前,所有華沙人民都成了向廢墟作鬥争的勇士,他們用和平的手重新建設了文明的城市,還以最大的努力建造了一個全歐洲最大的印刷廠,這就是可以容納三千人參加的“波蘭文學之家”,也就是這次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的會場。

     象征着戰後人民勝利,迫切要求和平的華沙城這次盛會,使巴金由衷感動。

    他熱愛人民,看到人民勝利,并為勝利而歡樂,由此他也十分歡樂。

    在會上,他聽到一個波蘭女代表以母親身份向大家宣稱:“在波蘭有六百萬的男人、女人和小孩死在戰争裡。

    至今還有一百五十萬的孤兒在哀哭他們的父母。

    ”他也就情不自禁地和大家一起高呼保衛和平!當然,這時人們不會想到,四十年以後,波蘭人民忽然又一次起來,重新建立起他們的政府。

    但這并不是四十年前人民的過錯,也不是四十年後人民的過錯。

    曆史雖然如此無情,但相信它總是滾滾向前。

     當時巴金與郭沫若、金仲華等一行十七人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在華沙過了一個熱烈興奮的節日般的晚上以後,又在波蘭逗留了四天。

    他們在奧斯威辛參觀了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集中營,又在波蘭古城克拉科,欣賞了一次交響樂演奏會,訪問了一家鋼鐵廠和這個廠的工人宿舍,同時還在這個古城看到了七百多年前的波蘭王宮。

     四天以後,他們離開波蘭來到莫斯科。

    在蘇聯,他們以二十多天的時間進行了參觀訪問。

    他們到過莫斯科紅場,列甯格勒冬宮,列甯故居,還在列甯墓前獻了花,在普加喬夫受刑台前作了憑吊,同時又看了彼得大帝銅像,遊覽了高爾基藝術劇院,和柴可夫斯基音樂廳,在那邊觀賞了柴可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和普希金的舞劇《青銅騎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