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這樣改一下,不知許可否?其次,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把我寫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緻以同志之禮!“
巴金讀到這封信後,覺得彭總提的第一個意見提得很對,大家在感性上确實曾有過那麼一個過程:在未見到彭德懷将軍以前,大家都聽說他是個嚴肅的人,所以剛見到他時覺得他是個長者,後來他坐在大家面前,聽他的談話,漸漸地産生一種與親人談話的感覺,因此就把“像長者對子弟講話”一句改成“像和睦家庭中親人談話似的”了。
巴金在朝鮮七個月,他曾到過平壤、開城,但更多的時間是在戰場上與戰士、幹部一起生活在從兵團到連隊裡。
他寫的都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普通戰士。
在進入朝鮮以前,他曾讀過别人寫的反映志願軍部隊生活的通訊報告,他對志願軍戰士也有一些印象,他總認為他們與自己總有一些距離,但是沒有想到,真的到了部隊,他的真誠、坦率、謙虛,以及滿腔的愛國熱情,受到部隊同志熱烈歡迎,并給予無限信任和尊敬。
這些戰士極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的非常單純的年輕人,他們的愛國心,與他們對抗美援朝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幾乎與巴金沒有什麼兩樣。
他們往往主動向巴金伸出友愛的手,像接待兄弟一樣把他接待到連隊裡,接待到戰壕裡,隻要巴金提出什麼要求,他們就一定加以滿足。
他要看什麼,他們就給他看什麼,他要求談什麼,他們就給他談什麼。
他們經常冒着炮火封鎖線,陪他上前沿陣地,和戰士們一起
開小組會,一起聽指導員講話,有時還跟着戰士或通訊員一同爬山過嶺。
在途中談生活,拉家常,甚至講笑話,或者坐在朝鮮老百姓家的屋檐下,聽他們講怎樣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烈士們怎樣為祖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戰士們年輕、健康、淳樸的臉,的确給過巴金以深刻的印象。
他們那種“一人吃苦,萬人幸福”的忘我精神,也深深感動過巴金。
他甚至覺得他在年輕時代所向往所追求的殉道精神,在這裡得到具體體現。
他相信自己這一段生活将對自己一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生活上和在創作上都将有所變化。
“每天我都感覺到有一種力量在推動我,有一種感情在激勵我,有一種愛在我心中燃燒”。
他曾幾次表達自己在這個時期對生活有過這樣巨大的沖動,和認真的非凡的實踐。
他确實以他熱情、流暢、樸實、誠懇的文筆寫了不少反映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愛國熱情和犧牲精神的作品。
讀過他的作品,誰都會體會到巴金的心頭積藏着無數志願軍戰士的英雄形象。
為了寫好這些英雄,巴金在保持他原有的風格外,調動了藝術上各種手段,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故事把他們表現出來。
作為認真從事創作的正直作家,他的确用盡了他的所有力量,他用最多的篇章獻給站在最前線的普通戰士們。
他以兩萬四千字的短篇小說《黃文元同志》,塑造了一個志願軍戰士的典型:他出身農家,父親從前耕過地主的田,現在日子好過多了,有個小妹妹在鄉裡上學,在他去年五月報名參軍出來的時候,鄉裡正進行減租退押,他們全家都感謝共産黨,他自己做夢也想見到毛主席。
他每隔三個星期給他父母寫一封信,但雙親都不識字,他們托人給他寫回信,鼓勵他為人民立功。
他曾在一次占領一個無名高地的突擊戰中,與副班長一起各人抓到一個俘虜立過功,以後就沒有機會了,他在等待着機會。
終于又一次反擊戰開始,他随他所在的排在深夜出發到了潛伏地點,離山頂上敵人的鐵絲網不到一百米,為了不使敵人警覺,同志們都嚴守紀律,一點響動也沒有,而且身上從頭到腳都插滿野草,把自己僞裝起來,直熬到第二天下午兩點鐘,敵人突然盲目地打起炮來,一顆燃燒彈落在黃文元身旁,他的身體着了火,如果他這時站了起來,或者在地上打個滾,他身上的火還是可以撲滅的,但這必然會驚動敵人,使目标暴露,不但反擊任務不能完成,參加反擊的兩個排的同志都有被消滅的危險。
因此,他隻好一點不動,讓火在自己身上燃燒,終于犧牲。
《黃文元同志》是巴金第一次赴朝鮮時的一篇小說創作。
這确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小說通過“我”,寫了不少有關黃文元與“我”在班裡共同生活時的情景,他為人純樸,誠懇,勤勞,勇敢,還富有理想,十分關心别人,與“我”在短時期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是使人難忘的。
由于前面的描寫十分細膩,讀者對黃文元的印象很深,所以在他為争取反擊戰的勝利,保全同志的安全而犧牲時,更使人增加悲壯的感覺。
這個時期,巴金寫得更多是反映真人真事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