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十月中旬,巴金和赴朝訪問團十幾個作家、藝術家一同回到北京。
北京剛度過熱鬧的國慶三周年,街頭節日氣氛還是到處可見,王府井大街上的商店玻璃櫥窗,仍是五彩缤紛,在吸引着行人,就連馬路上的彩牌樓也還未拆盡。
氣候更是秋高氣爽,滿街一片晴光。
四十九歲的巴金,精神抖擻,充滿信心,興匆匆來到西堂子胡同顧均正家裡,與特地從上海趕來迎接他的蕭珊和他們的七歲女兒李小林會面。
蕭珊自從與巴金結婚後,從未有過這麼長一段時間的别離。
雖然巴金在朝鮮每隔一些日子總給上海家裡寄信,但蕭珊總無法回答小林經常吵着問爸爸什麼時候回來。
幸而這時小棠已牙牙學語,并開始學步,不像喂奶時期那樣離不開身;還專門雇了一個叫丁香的保姆帶領小棠,有時蕭荀還被邀請住到霞飛坊來,和蕭珊作伴睡在同一張床上,幫着照料小棠和小林,使蕭珊有可能也有些時間努力學習俄文,并從事屠格涅夫作品的翻譯工作,同時還抽空代巴金處理一些讀者來信。
當然,繼母雖說上了年紀,瑞珏進了平明出版社做會計,工作很忙,但她們也還是幫着做點家務,包括看小孩,這樣蕭珊就能有機會帶着小林來到北京迎接巴金。
顧均正原是他們在霞飛坊的老鄰居,建國前他與巴金時相過從,巴金有關開明書店的事,常常托他帶訊。
不但巴金與顧均正是好朋友,蕭珊與顧均正夫人(他們叫她“國華嫂”)也十分熟悉,因為蕭珊到了上海後,剛碰到國民黨統治下的上海物價飛漲時期,市上哪些日用品缺貨,哪些東西急待配辦,她常很不在行,這樣,國華嫂就成了她的家務顧問。
好在蕭珊性格坦率,人緣極好,碰到國華嫂待人也很真誠,兩人就常有來往了。
建國後,開明書店遷北京,顧均正全家随社遷居,巴金幾次到北京開會,總要到他西堂子胡同家中作客。
每次巴金回上海,總把顧均正夫婦對蕭珊的問候帶給蕭珊,還要她去北京看他們。
蕭珊過去廣州、昆明、桂林、重慶都去過,就是沒有去過北京,這次有這個機會,就帶着小林先一天住在顧家。
國華嫂看到小林,想到自己兩年沒看到她,就長得了那麼高,還連連向她喊“顧家姆媽好”,禁不住心裡高興,忙稱贊蕭珊說:“你真有計劃,先生了個女孩,隔幾年才又生個男孩。
看你把小林養得多好。
”她們談起别後兩家的生活,總有說不完的話。
顧均正在三十年代初就在開明書店當編輯,他參加過開明書店出版的《中學生》月刊和《新少年》半月刊的編輯工作,還在這兩家雜志發表過不少科學知識小品,給那個時期的青少年留下過很好的印象。
戰前他編寫的《十萬個為什麼》,曾是當年流行全國深受群衆歡迎的科普讀物。
現在他仍在開明工作,但正在等待着機構合并的變化。
一年後,開明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
他在那邊,仍埋頭苦幹,不求人知,對朋友卻樂于幫助。
這次巴金從朝鮮回來,一家住在他的寓所,他不但用豐盛的飯菜招待,還和夫人一起陪他們到頤和園、北海去玩,向蕭珊、小林講清朝王室曾經在這裡怎樣生活。
巴金和他的赴朝訪問團朋友們在向全國文聯一起作了總結彙報後,約一個星期,就帶着蕭珊和小林回到上海。
在回滬前,他還帶了蕭珊、小林去看了他的一些老友,其中盧劍波還是他在二十年代就結識的學習世界語的同學,現在盧劍波正在北京學習俄語,他們談了一個下午,還同到一家川菜館去吃了一頓成都家鄉菜。
巴金回到上海,看到他的兒子小棠不但已經學會走路,而且還能自己跑樓梯,喊蕭荀“好姐姐”了。
他心裡真有說不盡的高興。
巴金本來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團聚,但他總是擺脫不了古今中外的作家緣:一到上海,各種會議就把他包圍了,不是為國際作家友人迎來送往,便是作為作家代表出席全市性的各種大會,如紀念志願軍出國作戰二周年大會,上海市三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全市各界悼念斯大林大會等等;至于與文藝界直接有關的活動,那就更多了,如華東與上海文聯、文協主持的大小會議,《文藝月報》編輯部召開的各種座談會,差不多把巴金每天的時間都排滿。
巴金雖然這樣忙,在晚上卻仍抽出一定時間,寫了不少反映抗美援朝前線的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