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現在的魯迅公園,過去魯迅健在的時候,曾經常在這裡散步。
因為它與他的住處施高塔路(即今山陰路)鄰近。
靈柩運到後,守候在門口的魯迅生前老友宋慶齡就與大家一起把靈柩緩緩地扶向新的墓地,公園内已擠滿幾千位來賓,這裡有工人、農民的代表和機關幹部、各界人士、新聞記者,他們都是魯迅人格的敬慕者,和魯迅作品的熱情讀者。
巴金面對這個景象。
禁不住想起二十年前在萬國公墓,當時宋慶齡先生曾在送葬的六千多群衆面前講過的話,她鼓勵大家努力前進,并為大家指出中國的前途;同時又用“将來的光明”安慰過站在她旁邊哀哭的許廣平。
現在,二十年過去了,宋先生消瘦了一些,許先生的頭發也白了一些,她們兩人仍然站在一起,宋先生扶着許先生的左臂,與許先生一同擡起頭看到毛澤東為新的墓地題寫的“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及雕塑家蕭傳玖所塑造的魯迅先生坐像時,流露出對逝去的戰友無限懷念之情。
周圍的同志和朋友,也都看在魯迅先生坐像上,看到他老人家慈樣的眼光,和堅毅的神色,都不免感激地想起先生生前為真理而鬥争的曆史。
這時,墓前的兩棵高大的廣玉蘭和四周的松柏,正在微風中搖動。
陽光照在每棵樹上,也照在每個人身上。
秋天的晴空,明亮又純淨。
巴金想起二十年前的傍晚,在萬國公墓把魯迅靈柩放入墓穴時,群衆散去後的凄涼景象,當年二十幾個人的心境猶如黃昏的暮色那樣陰暗,現在噩夢已經過去,今天在魯迅新的墓地前,環顧兩旁花架,相信明年就會看到魯迅先生睡在百花中間。
當他準備與大家一起離開虹口公園,回過頭去看到高大的塑像,他似乎仍然看到魯迅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長袍,濃濃的眉毛,深邃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
老人家似乎要從坐椅上起身站起來,兩根手指夾着一支香煙,發出
爽朗的笑聲。
巴金想:先生過去是年輕人的朋友,以後仍然将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來看望先生,“他們會把新中國每一個角落裡發生的事情帶到先生跟前,他們會把自己心裡的話向先生傾吐。
”
過了五天,即十月十九日上午,上海在大光明電影院舉行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巴金是大會的主席團成員。
他在大會上發表了他自己寫的開幕詞,他說:
魯迅先生是中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他的五十六年的光輝燦爛的生活中,先生為祖國和人民樹立了不朽的功績,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
生前,先生的一技筆、一顆心把千千萬萬的青年引到他的身邊;死後,先生的名字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光榮和驕傲……
今天在這裡紀念魯迅先生,我們中間有先生生前所敬重的戰友,有先生“引以為光榮的”同志,有在先生的關懷和教導下成長的作家和藝術家,有先生生前所期待而終于來不及見到的新的青年……二十年前上海人民公葬先生遺體于上海西郊萬國公墓的時候,稱先生為“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靈魂是絕不會死滅的。
先生永遠是我們的精神的依傍……
巴金以真誠懇切的口氣,希望人們都能虛心地認真地向魯迅先生學習,要求大家為了年輕一代,都能獻出自己所有的光,所有的熱,所有的愛,把我們祖國建成人間樂園。
不幸的是,現實往往與願望相違背,就在這幾天,他在家裡聽到一個消息:在他的住處附近,一個六歲的女孩給汽車輾死了。
當交通民警聞訊趕到時,那女孩還能說話:“叔叔,叔叔,抱我起來啊!”但說完話,她就死了,對孩子這樣的慘劇,巴金難過了幾天。
他說:“車子輾死小孩的事情,今年我就聽見人講過好幾次,都是目擊者的口述。
可是本地的報紙對這種事情似乎不感興趣,不見有隻字記載。
”他認為“還有人根本否認這種不幸的事情。
他們認為今天的小孩處處得到照顧,好像連汽車在小孩面前也會後退三步”,因此他說:“閉上眼睛不敢面對現實的‘無沖突論者’,他們把自己關在新的‘象牙之塔’裡面,當然看不到汽車輪下的鮮血。
”
由此,他又寫了一篇雜文,在結尾中的最後一句話是:“讓我們借用一句魯迅先生在三十七年前寫的一句話:”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