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節 “贊歌”的悲歌

首頁
    歲月如梭,轉眼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已在眼前了。

    盡管一九五八年出現的大躍進形勢,到當年年底,已發覺問題嚴重;但由于廬山會議不是反&ldquo左&rdquo,而是堅持繼續反右,雖然時間到了一九五九年秋天,&ldquo三面紅旗&rdquo(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仍在全國各地迎風飄揚。

    報紙還因為國慶十周年就快來到,變本加厲地宣揚着&ldquo三面紅旗&rdquo給偉大祖國帶來的新氣象。

    報紙的版面一反常态,不僅用紅色套印連續報道來自各處的&ldquo勝利&rdquo消息,而且所用字體越來越大,畫面越來越多,因而版面發稿字數也就越來越少。

    最受用的,還是那些在報社工作的校對先生們,他們因為校樣字數的減少,而感到工作輕松起來。

     随着新聞報道水稻畝産萬斤等神話的出現,文藝界的奇迹也突然應運而生。

    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市區,到處舉行着賽詩會和賽歌會。

    就在這些會上,往往一個晚上就湧現出千百個作家和詩人,有些地方甚至連念慣符咒的巫婆,這時也都重又冒出來,變成了能唱善哼的民歌手。

    工廠的車間裡,不僅在牆上,就連機器上也都貼滿了&ldquo我就是龍王,我就是玉皇&rdquo這一類的詩句。

    上海作家協會大廳裡也日夜賽詩賽歌,鼓聲鑼聲不斷。

    随着大批知識分子和幹部&ldquo下放&rdquo到工廠和農村勞動,作家也像一群鴨子似地被一陣潮流沖了下去,這本來也許未始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讓他們看到基層的實際;但不知一種什麼力量,使大家看到的情況大都屬于假象,許多人一到工廠就閉起眼睛歌唱&ldquo大躍進”一到農村,就說&ldquo吃飯不要錢就是好&rdquo,毫不懷疑地相信毛澤東所誇說的&ldquo中國可以在十五年之内趕上英國&rdquo。

     經過反右,在&ldquo大躍進&rdquo中膽戰心驚的巴金,雖然沒有像當時的一些中青年作家那樣在熱火朝天的高潮裡,變成随口亂喊的良歌手;但是,他還是不斷地忙于應付眼前的各種任務,用散文形式寫了不少&ldquo贊歌&rdquo。

    這些&ldquo贊歌&rdquo,跟郭沫若寫《遍地皆詩寫不赢》組詩,茅盾寫《躍進中的東北》通訊一樣,都受了當時許多虛假現象的蒙蔽,以緻都犯了浮誇的毛病。

    郭沫若當時寫的詩,還經常由新華社編發,由于他的詩所記述的生産數字,跟不上每天&ldquo躍進&rdquo數字的變化,所以他的詩從寫成到發稿,常有多次的數字更改,這從現在他留下來的詩句就可以想象到。

    如&ldquo番薯争取畝産一萬斤&rdquo,&ldquo才見早稻三萬六,又傳中稻四萬三&rdquo,又如&ldquo不闖鋼鐵千萬二,再過幾年一萬萬&rdquo。

    這樣的詩句,即使不算是當年所提倡的&ldquo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rdquo創作方法的典型,也至少可以看出當時在&ldquo文藝為政治服務&rdquo的口号下,郭沫若在創作中所作出的可怕犧牲。

    巴金當時的&ldquo贊歌&rdquo雖然還不曾出現詩人般如許的&ldquo浪漫主義色彩&rdquo,但他和郭沫若、茅盾一樣,出于對舊社會的厭棄,對新社會的熱情,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他也跟着大家唱出了對誇大了的現實的頌歌。

     巴金在一九五九年為上海報紙寫的《一九五九年元旦試筆》,頌揚大躍進&ldquo震驚了全世界&rdquo,他描寫我們的社會:&ldquo人們踴躍地參加義務勞動,好像去吃喜酒一樣;公社裡吃飯不要錢;在很短的時間裡,已基本上掃除了全國的文盲;千百萬首詩,幾千萬幅畫在各地方出現;技術革新的花在每個角落都開得鮮豔異常。

    &rdquo他甚至把在法國信仰無政府主義時背熟了的凡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