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節 “贊歌”的悲歌

首頁
    念國慶十周年文章的時候,也就很自然地談到這一點。

    有一次,他在彭浦公社參觀奶牛場,禁不住想起了在蘇聯和民主德國集體農 莊裡訪問過的奶牛場,他們用的是擠奶器,而我們還是在靠人工擠奶。

    這時巴金當然意識到我們的落後,但是他還是十分樂觀地說:&ldquo我明白這種差别不久便會消失。

    &rdquo這時他又把自己的熱情傾注在眼前的現象上。

    他看到擠奶的人有男有女,他們坐在矮凳上,兩隻手動得十分靈巧,高大的、毛色光滑的荷蘭奶牛服帖地聽着他們的指揮。

    他聽公社的人介紹,公社有五處牛棚,養牛二百九十七頭,每天分三次将牛奶送到食品廠去加工。

    巴金看到年輕的農民們騎着自行車送奶進城去,車子跑得像箭一樣地快,他感到高興。

     巴金就是這樣把自己在工地、農村中所看到的一點一滴景象,加上自己美好的感情和想象,寫了七篇迎接國慶十周年的文章。

    當然也有不少當時十分風行而今天讀來不覺使人厭煩的豪言壯語,确如巴金後來自己所說,存在着&ldquo越是空虛,越是需要裝飾&rdquo的假象。

    同時在這些文章中,在字裡行間,也有一些巴金從不自覺中流露出來的訊息,很值得人玩味。

    這就是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談起他曾打算寫一部關于知識分子改造的小說。

    他說:&ldquo解放前我見過不少有才能的人,他們不是貧病交加,壯年枯死,就是白白地耗費光陰,扮演了一輩子沒有人欣賞的小醜戲&hellip&hellip我想寫幾個我熟悉的人,也有可能寫到我自己。

    這裡面有教授,有醫生,有工程師,也有作家。

    我當然不會替這些人吹噓,但是我也不打算大出他們的洋相。

    我隻想通過他們十年來變化,歌頌我們偉大祖國的光輝面貌。

    &rdquo如果不是後來太多的運動幹擾了他的計劃,那麼這部小說寫成,将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這真值得人們三思。

     當然,這個時期,從巴金的另外兩篇報告文學《一場挽救生命的戰鬥》與《創造奇迹的時代》來看,也不難回答人們在上面提到的疑問。

    就是這兩篇報告,不論從巴金當時所花的艱苦采訪勞動,和他所運用的文字功夫,都無可非議。

    但事實是瑞金醫院醫護人員發揚了救死扶傷精神和施展了高超技術進行搶救,才使皮膚燒傷面積達百分之八十九點三的煉鋼工人丘财康得以保住生命。

    而作品歌頌的主角卻是病人,不是醫師,不能不使人想到在當時所流行的思想指導下&ldquo兩個剝削階級&rdquo、&ldquo兩個勞動階級&rdquo這個&ldquo左&rdquo的理論對作家和記者們的影響。

    應該說,丘财康事件的作家采訪活動,是當時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典型。

    先定好了工人是改造階級,知識分子是被改造階級這個框子,從這點出發,即使醫生救治了病人,也隻能寫病人&ldquo挽救&rdquo了醫生,而不許寫醫生挽救了病人。

    因此,真實的生活就不能不在政策的威力下低頭。

    特别是在&ldquo大躍進&rdquo的浮誇風迷漫下,無數事實被颠倒是非,而人們耳濡目染,見怪不怪,最後就孕育了&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的誕生。

    作家的悲劇是,他們越盡心盡力,越得不到好心好報。

    他們的努力,隻留下一批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作品。

    巴金在經受了&ldquo文革&rdquo的煎熬後,從愛護人民的利益出發,進行了忏悔,是很自然的。

    他明白如若對過去曆史的苦果仍覺得沒有嘗夠,還是嗜&ldquo左&rdquo成癖,那麼民族的災難就會無窮。

     在我們花費了巨大資金和人力,硬撐着腰,以比建國大典時規模更大的遊行慶祝隊伍,和震天動地的&ldquo毛主席萬歲&rdquo口号聲,度過了國慶十周年之後,&ldquo大躍進&rdquo給人們帶來的困難,便越來越顯著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