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節醒來随想

首頁
    邊緣,難道那位作者就看不見,就不明白?” 全國文代大會三千多個代表分住在北京東西南北各個招待所裡,最集中的是在西郊國務院第一招待所。

    作為與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陳沂共同擔任上海代表團團長巴金,他也與代表們住在一個樓裡。

    招待所的服務質量不差,但是環繞在他腦海裡的這些憂慮仍使他感到不安。

    他已在香港《大公報》發表了三十篇左右的《随想錄》,談到了不少有關“文革”的問題。

    還提到蕭珊、以群、麗尼、馮雪峰等人的死,他們都是“文革”的受害者,這樣具體的例證難道還不夠嗎?多少年來我們自己不動腦筋,不真正從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自己的思想實際出發,一直按照“長官意志”寫文章,結果是張春橋升官,葉以群跳樓!“四人幫”最初提倡“大寫十三年”,後來又提出什麼“三突出”“三陪襯”創作方法,結果是在自己的周圍設置了種種障礙,把搞創作的人捆死。

    為什麼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現了文藝活躍的局面,魯迅、郭沫若、茅盾的許多作品相繼問世,而在“四害”橫行 的時期,文藝園中卻隻有一“花”獨放,一片空白,絕大多數作家藝術家或者撂筆改行,或則被摧殘緻死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巴金回想自己從小就愛讀小說,第一部是《說嶽全傳》,然後讀的是《施公案》和《彭公案》,按說他就要大中其毒了,但是他後來又讀了其他的書并不曾由此中毒,可見塑造靈魂也好,腐蝕靈魂也好,都不是一本書能簡單地辦到的。

    一個人實在用不到躲在溫室裡過日子。

    而他正是讀多了小說,才開始寫小說。

    而自己作品中的感情,自己的愛憎,則是從自己實際生活中來。

    他認為生活的确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作品則是作者對生活理解的反映。

    “盡管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分析有對有錯,但是離開了生活總不會有好作品。

    ”所以作家應該寫他最熟悉的生活。

    他自己就因為在解放後想寫新的人而又不熟悉新的人的生活,也就寫不出多少作品,更談不上好作品問世了。

    他在一個會上發言,曾與許多人一樣,說過“創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的話,他認為作家下生活,是極其尋常的事,但他認為必須讓作家自己去選擇生活基地,這樣就有利于作家去熟悉生活。

     第四次文代大會開幕的第一天下午,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表對大會的祝詞。

    這個祝詞全文五千字,駁斥了林彪、“四人幫”誣蔑“文革”前十七年文藝界被“黑線專政”的謬論:對文藝界許多人在與“四人幫”鬥争中做出了令人欽佩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表示了親切的慰問。

    同時他還回顧了粉碎“四人幫”後三年中的文藝界工作,認為是“很有成績的部門之一”。

    他要求文藝工作者通過自己的創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繼續同林彪、“四人幫”的惡劣影響進行堅決鬥争,團結起來抵制、譴責和反對來自“左”的和右的各種錯誤傾向。

    他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

    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曆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道路。

    ”他還要求文藝工作者不畏艱難,勤學苦練,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

    他要求“各級黨委都要領導好文藝工作。

    文藝家與讀者之間,要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論,允許批評,也允許反批評。

    黨員作家應當以自己的創作成就起模範作用。

    衙門作風必須抛棄,在文藝創作、文藝批評領域的行政命令必須廢止。

    ”“如果把這類東西看作是堅持黨的領導,其結果隻能走向事情的反面。

    ”他說:“文藝這種複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

    寫什麼和怎樣寫,隻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

    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幹涉。

    ” 鄧小平的講話,在會場上不斷爆發出如雷的掌聲,經久不息。

     第二天,三千多代表分組讨論。

    上海市的文學組代表四十七人,他們在西郊國務院第一招待所開會。

    陳沂和巴金是團長,他兩人都參加了文學組讨論。

    招待所八樓那個開會的房間雖然不算太小,但四十多人坐在一起竟擠得水洩不通。

    雖然這樣,并不影響大家的情緒。

    房間裡的人雖都來自上海,卻也難得有機會聚集得這樣齊全,使人感到這多年來各人的一本帳都是實實在在的,要忘卻過去,一時也很困難,但總算有個共同的議題了,這就是鄧小平的講話,他希望“文藝隊伍更加團結壯大”,文藝工作者“都要更好地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首先應該明辨是非。

     文學小組會上的讨論很熱烈。

    主持小組會的是鐘望陽,他本是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現在調來主持上海作家協會工作。

    發言的人很多,除了表示十分擁護鄧小平講話精神外,各人還就各人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巴金的發 言是在蔣孔陽、王元化、王若望、李俊民、吳強等人發表了意見後才講的。

    蔣孔陽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