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節 “希望在中青年作家身上”

首頁
    流永遠奔騰》的一段話。

    當時他剛讀了一批中篇小說,除了《人到中年》,還有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标的河流上》、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王蒙的《蝴蝶》、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汪浙成、溫小钰的《土壤》、馮骥才的《啊》、宗璞的《三生石》、蔣子龍的《開拓者》等。

     在讀這些作品時,他在病中,除了患氣管炎,還患結膜炎,家裡人正一日三次為他滴眼藥水,但是他還是把這些篇幅很長的一部部作品細細讀了,當《文藝報》記者從北京趕來訪問他時,他都一一對它們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稱贊這些作者不但熟悉生活,而且很有寫作才能,駕馭文字各有自己的本領。

    其中有的作家知識豐富,根基深厚,将來有可能成為大藝術家。

    這個現象給人們帶來喜訊,那就是:我們的文學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它證實我們的前途大有希望,我們并由此增強信心。

     &ldquo我在閱讀這些作品中的一個比較深的感受是:許多優秀作品都很生動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心靈。

    許多作品中的人物雖然都是平凡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普通幹部,但是他們都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生活、工作、勞動、鬥争。

    固然有些作品揭露了我們社會的某些陰暗面,描寫了我們的一些缺點,但是作者更着重地寫出了主人公對待困難、同缺點作鬥争的态度,那種任勞任怨、大公無私的精神境界,那種鞠躬盡瘁、堅定不移的決心。

    我可以這樣說:許多作品都寫了中國人民的心靈美。

    陸文婷、李銅鐘、盤老五、秋文、陶慧韻,還有許多别的人,他們都有美好的心靈。

    而且這些作品還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rdquo中國文學界創作上的豐收,使當時已七十七歲的巴金感到十分喜悅,他對記者興奮的談話,後來都寫在發獎會上的書面講話裡。

    這次評獎他雖因病沒有參加,但他對中國文學界前途的深厚期望,和為評獎工作超逾尋常的辛勤勞動,不僅獲獎的作家們為之精神振奮,還給大會帶來了很大的鼓舞力量。

     在這次評獎活動中,巴金還說過這次得獎者絕大多數都是中青年作家,是一個很自然的正常的現象。

    由此他還想到自己青年時代所走過的坎坷不平的道路,&ldquo深深感到我們更有責任去愛護他們,關懷他們。

    &rdquo他說他自己就曾受到魯迅、葉聖陶、鄭振铎、茅盾各位前輩對他的愛護、關懷和幫助。

    因此,他說:&ldquo從事文學藝術活動的人很少有一帆風順的,在漫長的藝術實踐、生活實踐道路上,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曲折,因此更需要同志式的友愛和鼓勵,誠懇溫暖的關懷和幫助。

    粗暴簡單的辦法,輕蔑指責的态度,不僅會傷害這些正在成長中的中青年作家,也會直接損害我們的文學藝術事業。

    在這方面,我們是有足夠的令人難忘的教訓的。

    &rdquo 人們知道,巴金說這話的時候,離茅盾去世才不過兩個月。

    茅盾是中國的偉大作家,巴金認識他,與認識魯迅幾乎是同一個時期。

    從三十年代開始,巴金像尊稱魯迅為&ldquo周先生&rdquo一樣,一直尊稱茅盾為&ldquo沈先生&rdquo,直到去年赴日本訪問臨行時向茅盾告别,他依然稱茅盾為&ldquo沈先生&rdquo,因為他始終把茅盾當作者師。

    茅盾早年所寫的文學論文與翻譯的文學作品,曾是巴金十幾歲走人文學大門時的經常讀物,抗戰初期與他一起編輯刊物時,茅盾一絲不苟地看校樣的情景,至今仍留在巴金印象中。

    他總把茅盾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茅盾在&ldquo文革&rdquo前曾為培養青年作家花了不少心血,他不但經常閱讀他 們的作品,還寫文章評價他們的優秀之作,在他的關懷下,曾有過幾位有才華的作家出現。

    茅盾是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巴金是第一副主席,理所當然地,他被全國作家認作是茅盾的接班人。

    巴金并不曾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人們知道他早在幾十年前就是一個辛勤的園丁,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擔任總編輯時,麗尼、何其芳、蘆焚、劉白羽、陸蠡等大批作家的第一本書都是在他手頭編發的。

    現在他雖然不從事具體編輯工作了,但他還在《收獲》雜志上挂着&ldquo主編&rdquo的名義,仍關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