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照看不誤。
小林在這些方面就不大随和,她一看到這樣的電視片,就扭轉頭上樓去了。
巴金對孩子們擇食,也各聽自便,從不幹涉。
小棠和他一樣,有個時期看武俠小說入迷;他看電視,有時為了看一場世界足球比賽,深更半夜兩點鐘都會從床上爬起來的。
巴金第二天早上知道,也把這當作一樁新聞聽,哈哈一笑了事。
這當然是小事一樁。
至于兒女婚姻大事,巴金也從不過問,聽他們自己作主。
李小林與祝鴻生在“文革”中結成患難夫妻,曆來受到巴金稱贊。
一九八三年七月,小棠與他的同學、複旦大學青年教師陳曉明結婚。
這也是一對理想的伴侶,他們結婚一年後就有了個女孩,給巴金除了外孫女之外又添了個孫女。
像歡喜端端一樣,巴金也十分歡喜晅晅,但到了五歲,她就讓去美國進修的媽媽帶到波士頓去了,一年後她就會講英語,照了個“西方化”形象的娃娃照寄給老爺爺,爺爺給她去了一封回信,信中說:“我的小晅晅:你好!收到你的信,好像見到你本人。
我跟你分别一年了。
老爺爺那麼想念你!這一年來我什麼地方都沒有去,因為腿痛,行動不便,除了華東醫院外,什麼地方也去不了。
這樣一個大上海這幾年變化很大,可是老爺爺一點也沒看見,一點也不知道,你看老爺爺多可憐。
晅晅可以到處跑,老爺爺隻好坐在小桌前面。
老爺爺真想念晅晅.照片看到,可是不像老爺爺看慣了的小寶貝了。
這個美麗的‘西方化’小姑娘,老爺爺還不熟悉,你得讓我多見見你,看看你的笑容。
你在信上說你會說英文,老爺爺很高興。
可是我下次同你見面時,希望你不忘記說中國話。
老爺爺愛你,我的好晅晅,我相信還可以見到你,我給你留着兩件禮物:一,來回飛機票一張;二,我的《全集》一部,希望你有機會讀它。
……”八十六歲白發蕭然的老爺爺給六歲天真的小女孩寫信,隻有童話世界裡才有的故事,在巴金的家庭生活中卻是非常真實地發生着。
這是因為這裡有一顆慈藹誠實的心在跳動着,有一片對人間充滿着無限熱愛的真摯的感情在蕩漾。
他愛上海,知道上海這幾年變化很大,但因為腿痛,行動不便,他什麼地方都去不了,他是多麼痛苦,多麼寂寞!小孫女能講英語,這使老爺爺高興;但老爺爺還要她不忘記說中國話,要她回來讓老爺爺看看,相信他還可以看到她。
他是這樣堅強,他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
他所倡議建立的中國現代文學館,現在已經初具規模。
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就曾對一個朋友說過:“我年紀大了,沒有别的任何想法,隻想切切實實做幾件于人民有益的事情。
如果我能在北京看到這樣一所資料館建立起來,
這将是我晚年的最大幸福。
“他甚至連做夢都發覺自己站在文學館門前,看見人們有說有笑地進進出出。
他認為我們再也不能像十年動亂中那樣把文學資料都當作”四舊“來燒毀了。
當時他還寫信給《人民日報》從事編輯工作的姜德明,談起現代文學館的籌建,說:”我認為由作協來辦最好,房子向政府要,資料由大家捐獻,經費也可以由作家和文學出版社捐贈,過一兩年便可以自足自給。
我願意為它的創辦出點力,而且相信肯出力的人一定不少。
“後來這件事得到孔羅荪、曹禺、李健吾等幾個老友的支持,并由羅蘇訪問了茅盾,茅盾極為贊成,願把自己的全部創作資料包括《子夜》的原稿提供給現代文學館。
葉聖陶、冰心、夏衍等聞訊也熱情表示贊同,還為此提供了資料線索。
巴金知道了這個情況,更增強了信心,寫信給羅荪說:”這樣的資料館什麼時候也需要。
它隻是一個資料中心,對哪一派都無妨礙。
而且有了它,對旅遊也有好處,還可以吸引外國的研究者。
“羅荪、臧克家、曹禹、唐弢還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響應這件事的創辦。
由周揚、夏衍、丁玲、馮至、艾青、劉白羽、沙汀、張光年、陳荒煤、賀敬之等人參加的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擴大會議上,大家都熱烈贊同建立現代文學館,巴金還表示準備獻出稿費十五萬元,作為建館的基金,并願捐出自己的全部手稿和有關資料。
這樣,以孔羅荪為主開始了籌備工作。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