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創作自由”

首頁
    走出了路,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跟着走上去?你們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張挑選人,哪怕隻有一個兩個,也總算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也可以用打叉叉代替畫圈圈,表示自己的意見。

    既然好不容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誰還肯退回原地或者更往後退?! 關于選舉,我不想多說了。

    隻要大家不講空話,在創作實踐中踏着堅定的步子,即使走得再慢,也不會陷在泥坑裡拔不起腳。

    從“創作自由”起步,會走到百花盛開的園林。

    “創作自由”不是空洞的口号,隻有在創作實踐中人們才懂得什麼是“創作自由”。

    也隻有出現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說明什麼是“創作自由”。

    我還記得一個故事,十九世紀著名的俄羅斯詩人涅克拉索夫臨死前在病床上訴苦,說他開始發表作品就讓檢查官任意删削,現在他躺在床上快要死了,他的詩文仍然遭受刀斧,他很不甘心……原話我記不清楚了,但《俄羅斯女人》的作者抱怨沒有“創作自由”這事實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是沒有自由的,更不用說“創作自由”了。

    但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至今還是世界文學的一個高峰。

    包括涅克拉索夫在内的許許多多光輝的名字都是從荊棘叢中、羊腸小道升上天空的明星。

    托爾斯泰的三大長篇的最後一部(《複活》)就是在沒有自由的條件下寫作、發表和出版的。

    托爾斯泰活着的時候在他的國家裡就沒有出過一種未經删節的本子。

    他和涅克拉索夫一樣,都是為“創作自由”奮鬥了一生。

    作家們用自己的腦子考慮問題,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這就是争取“創作自由”。

    前輩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創作自由”不是天賜的,是争取來的。

    嚴肅認真的作家即使得不到自由也能寫出垂光百世的傑作,雖然事後遭受迫害,他們的作品卻長久活在人民的心中。

    “創作自由”的保證不過是對作家們的一種鼓勵,對文學事業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

    保證代替不了創作,真正的黃金時代的到來還得依靠大量的好作品引路。

    黃金時代,就是出人、出作品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決不是用盼望、用等待可以迎接來的。

    關于作協大會的新聞報道說,“許多作家特别是一些老同志眼圈紅了,哭了,說他們盼了一輩子才盼到這一天”。

    我沒有親眼看見作家們的淚水,不能憑猜想做任何解釋;但是我可以說,倘使我出席了大會,倘使我也流了眼淚,那一定是在悲惜白白浪費掉的二三十年的大好時光。

    我常說自己寫了五六十年的文章,可是有位朋友笑我寫字不如小學生。

    他講的是真話。

    我從小就很少花功夫練字,不喜歡在紅格紙上填字,也不喜歡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寫,因此毫無成績,這是咎由自取。

    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我也不習慣讨好編輯、迎合讀者,更不習慣順着别人的思路動自己的筆,我寫過不少不成樣子的廢品,但是我并不為它們感到遺憾。

    我感到可悲的倒是像流水一樣逝去的那些日子。

    那麼多的議論!那麼多的空談!離開了創作實踐,怎麼會多出作品?!若說“老作家盼了一輩子才盼到”使他們流淚的這一天,那麼讀者們盼了一輩子的難道也是作家們的眼淚?當然不是。

    讀者們盼的是作家們的創作實踐和辛勤勞動,是作品,是大量的好作品。

    沒有它們,一切都是空話,連“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也是空話。

    應當把希望放在作家們的身上,特别是中青年作家的身上——我一直是這樣想的。

     一九八五年二月八日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六日香港《大公報·大公園》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