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十六)

首頁
    上,幾乎有一多半人死在那裡。

    ” 蔣介石瞪大眼睛,瞅着那個圓包包山,仿佛要從那裡想象出太平軍覆滅的情景,興緻勃勃地問: “以後呢?” “以後,石達開就率領殘部向下遊突圍。

    ”陳誠指了指大渡河一段較寬的地方,“那地方就是老鴉漩。

    石達開的又一大部分被驅趕到河裡去了,他的三個王娘也是在這裡跳了水的。

    ” 蔣介石聽得入神,就好象談的不是七十多年前的事,而正是他日夜追剿的紅軍。

    他的臉上笑微微的,連光頭上都似乎冒出陶醉的紅光。

     “薛嶽不是已經趕到德昌了嗎?” “是的。

    ”陳誠恭敬地回答。

     “告訴他們,還要再快一點,這次一定要一舉成功!” “是!” 飛機沿着南岸緩緩飛行,沿岸有不少村莊燃燒着,卷起一股一股的濃煙。

    蔣介石指着下面說: “那是在掃清射界嗎?” “是的。

    ” “很好。

    ”蔣介石點了點頭,“不過最重要的是船,一隻船也不能留在南岸。

    ” “這個,我們已經三令五申過了,遵照委座指示,連個竹片片都不許留。

    ” 飛機又沿着北岸徐徐飛行。

     “漢源在哪裡?”蔣介石問。

     “就要到了。

    ”陳誠對照了一下地圖。

     “楊森和劉文輝到了漢源嗎?” “按電報說是到了。

    ” “那就把我的親筆信投下去!” “好。

    ” 接着,通訊袋投向了距大渡河不遠的一座小城。

    這是蔣介石作戰指揮中的慣常作法,表示統帥與将領同甘共苦。

    這些信多半都是稱兄道弟,使那些名利心很重的将領們感激涕零。

     “據我得到的消息,”陳誠微笑着說,“上次委座勖勉楊森的電報,作用不小。

    ” “我說什麼了?” “你不是要他當駱秉章麼?” “噢,原來是這個。

    ”蔣介石一笑,“其實,真正的駱秉章是我。

    ” 說過,哈哈大笑起來。

     空中烏雲飛馳,天色漸漸陰下來了。

    時間不大,就飄下了零星的細雨。

     紅軍在崎岖的山徑上繼續行進。

    劉伯承撐起了他那把彎彎把的雨傘,聶榮臻戴着他那頂棕黑色的鬥笠,一先一後在隊伍中步行。

    大約走出十幾裡路,天色已近薄暮。

    由于山溝狹窄,更顯得晦暗。

     “這是什麼聲音?”機靈的薛楓停住腳步。

     大家凝神靜聽,果然遠處傳來一種嗡隆隆隆,嗡隆隆隆的聲音。

    聲音沉重而又經久不停,就象是遠處的風暴正要襲擊過來似的。

     “不會是飛機吧!”劉伯承說。

     “不是,不是,飛機早就走了。

    ”薛楓說。

     “會不會是大渡河呵?”聶榮臻凝神聽了一陣,說,“我小時候住在長江邊上,有時就聽見這種聲音。

    ” “可能,很可能,按時間說,也應該不遠了。

    ” 他們攀上一道馬鞍型的山嶺,果然看到遠處有一道較為寬闊的山谷,在低垂的雲霧下,閃着一彎銀帶似的白光。

    那想必就是與他們生死攸關的大渡河了。

    剛才聽到的激越而沉重的隆隆聲正是從那裡傳來。

     此處山高風疾,把劉伯承的雨傘吹得東歪西倒,都有點拿不住了。

    聶榮臻的鬥笠更戴不住,隻好推到背上。

     “很可能那就是安順場了!”劉伯承指了指南岸一個較大的居民點說。

    那裡在暮色裡已經亮起了幾點桔黃色的燈火。

    “我看,把任務布置下去吧。

    ”聶榮臻說,“今天晚上是不能休息的。

    ” 劉伯承點點頭,立刻命令薛楓: “快,把楊得志找來!” 不一時,一個短小精悍約有二十四五歲的年輕軍人跑了上來。

    他圓乎乎的臉上,生着一雙略略挑起的劍眉,隐藏着一股英氣。

    他的皮帶上挂着一把小手槍,背上斜插着一把大刀,刀把上垂着一條長長的紅綢子。

    他來到劉、聶面前,恭恭敬敬地打了一個敬禮。

     劉伯承和聶榮臻都很熟悉他。

    他是湖南醴陵一個窮鐵匠的兒子,從小跟父親走鄉串街地打鐵,十四歲就到安源煤礦給人挑煤炭。

    一個年輕孩子,肩上經常要挑一百六十斤重的東西,還不斷挨罵受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