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掏出煙袋,抽着,望着大街上來往的車馬、軍隊。
在過去,無論是趕集上廟,出車走路,他最注意的是車馬。
牲口的毛色,蹄腿的快慢,掌鞭的手藝,車棚的搭法,車腳的油漆,車軸的響動。
今天,他注意的是軍隊。
在他眼裡,今天的隊伍,已經不像去年冬天。
去年冬天,我們的隊伍,在服裝上還是不麼不六,在走動上還是一群一夥,今天的隊伍,是服裝也一律,步伐也整齊了,槍枝的披挂得法,馬匹的鞍鞯齊備。
是誰在指揮,是誰在訓練?農民們為什麼這樣快就變成了支持祖國北方的堅強的長城?從今天起,老溫也就不是給當家的收割幾畝莊稼,看養幾匹騾馬,他的職責擴大了,他是保衛這一片廣大的鄉土、關心祖國的前途的人民戰士了。
掌櫃的端了飯菜來,他慢慢的吃着,還望着南來北往的人們。
北大街通着北關,是從保定來的大道,大街兩旁都是客店,門口都還挂着久經風雨的笊籬。
現在車馬不多,街口上隻有兩挑賣饅頭的櫃子,幾隻賣青菜的筐子。
從北邊過來一個老年人,他的頭發多日不剃,布滿風塵,臉曬得很黑,皺紋像一條條的裂口。
一身黑色洋布褲褂,被汗水蒸染,有了一片一片的白堿,腳下的鞋,幫兒飛了起來,用麻繩捆在腳背上。
這是一位走過遠道的人,他已經很疲乏了。
可是,使人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好強的漢子,走在人群裡,他拿着一種硬架式。
從這個架式,老溫猜想這也許是一位趕四五套大車的好把式。
老人後面,有一位中年婦女,她穿一身藍色洋布褲褂,頭上的風塵,臉上的幹裂,和老人是一樣的,她背着一個黑色的破包袱。
老人走到十字街口,等女人跟了上來,笑着說:
“這可就到了,這就到家了,還有十八裡路。
你看看,這就是我們縣裡最熱鬧的西大街,你看那座石牌坊,是明朝的物件哩!”
“那我們就歇息一下子吧。
”女人說話是外路口音。
“要歇息歇息,”老人說,“還要吃點兒東西。
來,吃碗豆腐腦,我有七八年不吃這家的豆腐腦兒了。
”
老人招呼着女人坐在老溫對面的闆凳上,女人仄着身子把包袱放在腳底下。
老人的口音,老溫聽着很熟。
他仔細看了看,從老人那在高興的時候、眼睛裡的跳動的神采,他認出這原來就是他多年的老夥計,秋分和春兒的父親吳大印!
“大印哥,是你回來了呀!”
老人站起來看了看,就抓住了老溫的兩隻手。
掌櫃的端來兩碗豆腐腦,老溫說:
“再拿二斤饅頭來,一塊算賬。
唉呀,大印哥!這咱們可就團圓了,就差你一個人了。
”
他拉着吳大印坐在他的身邊。
大印說:
“我出去七八年,沒有一天不想念你們。
人一年比一年的老了,在外邊又剩不下個錢,光想回來,可沒有盤川呀!今年聽說咱們這裡也有了八路軍,改了勢派,我就一天也呆不下去了,走!要飯吃,也要回老家。
老弟,這一路真不容易呀,全憑你哥哥從小賣力氣,修下的這副腿腳,換換别人,早躺在大道旁邊了。
老常兄弟好吧,芒種哩?”
“都好。
老常哥是咱鎮上的工會主任,”老溫說,“芒種去年就參加了八路軍。
我對你說吧,咱這裡可大變樣兒了,慶山也回來了,是一個支隊的司令,你看!”
“你看,”大印對那女人說,“這個支隊的司令,就是我們那個大女婿!”
女人正低着頭吃飯,擡起頭來笑了。
老溫說:
“這是誰?”
“這是,”大印說,“這是你的新嫂子。
出外七八年,這算是那落頭。
”
“我們這裡的婦女可提高了,到鎮上就要參加婦女抗日救國會哩,”老溫高興的說,“春兒就是主任!”
“春兒,就是咱們那小閨女。
”大印又對女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