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兒微嗔道:“依你這副笨頭笨腦,當真能坐天下麼?”安甯待要分說,忽見清兒雙眉微蹙,似感不适,忙問道:“怎麼了,不舒服嗎?”卻見清兒垂下頭去,奔入内堂去了。
不說這邊陸遜受責,将罪己書公示天下,民心大悅,淮南一帶難民皆有南附之意。
隻說連夜葉飄零來見陸遜道:“伯言,汝立大功,吾不褒獎,反以見責,汝可覺得委屈?”陸遜道:“仆雖愚魯,豈不知主公之意,焉敢怨望?”
葉飄零道:“素來水火無情,禍及無辜百姓。
關公水淹七軍,招緻四方皆怨,乃是前車之鑒,但伯言大功,不可抹煞。
”遂命左右呈上一副故舊鐵甲,道:“伯言正當盛年,他日前程不可限量。
吾立業之初,孤窮之際,金銀奇缺,無力購置金盔銀甲,隻得以鐵相代。
今賜予伯言,聊表大功于萬一。
”陸遜雙手發顫接過,道:“主公知遇之恩,仆永世不敢有忘。
”
于是民既歡樂,軍亦歸心。
忽報獻帝暗使人傳旨,封荊公,加九錫,進爵襄陽侯。
葉飄零思及夔關之敗,不知造就多少孤兒寡母,心下愧恨,不敢領受,衆官力勸,葉飄零方才接旨。
陸遜又道:“比聞劉備大練水軍,意欲跨海擊倭,孔明必恐曹操乘虛而入,因此加封主公,教牽制曹操也。
”
葉飄零道:“諸卿以為如何?”龐統道:“聯劉乃是立國之計,孔明此番苦心,亦不可背也。
”于是葉飄零暗使人書告孔明曰:“竊聞燕王忿兄弟之仇,欲遠圖倭,高義隆情,天下無不感佩。
不意古仁人之風,玄德公今日複現矣!然擊倭國,跨海千裡,風浪無情,音訊隔斷,此行必有大兇。
吾忖燕王報仇心切,不敢勸阻,但乞丞相克盡忠言,使軍需損耗,減至最低,士卒性命,盡力保全,以為他日之基。
恨不能當面送行燕王,此心何切!”
孔明得書,不覺淚下歎道:“天下人人皆知大王出海,乃自尋死也。
漢朝氣數已盡,吾等拼盡人力,聊表寸心!”複領群臣來校場拜見劉備。
沮授伏地道:“王上舍千金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
願王上思之。
”燕王道:“劉關張素為一體,大義尚在,豈可忘耶?”沮授泣道:“王上不從臣言,輕出海外,恐異日不得生還,徒耗士卒性命也。
”燕王怒道:“孤欲興兵,何出此不利之言,滿我軍心,速速拿下!”沮授被執轉目笑道:“臣死無恨,可憐好容易安定基業,一旦休矣!”
劉備大怒喝斬,孔明急攜劉禅來到,谏道:“王上不納大夫良言,亦聽世子一言。
”燕王道:“豎子有何言哉?”劉禅年方三歲,受孔明之教,背了言語,伏地道:“父王,方今曹操虎狼之輩,觊觎河北沃土已久,父王若離,群臣不能齊心,河北必滅,漢室衰亡矣,此父王不當伐倭一也。
河北若滅,江南勢孤,天下必為曹氏所竊,英雄豪傑俱各隕沒,奸黨國賊反居朝綱之上,此公理翻覆,正義不存,父王失去立業之本,此不當伐倭二也。
兩位叔父生前但為保國安民,掃除戰亂,輔佐父王平定天下,今雖隕身,志猶未移,倘聞父王輕棄基業,辜負生前奔波二十餘載,泉下有知,必不安穩,此父王不當伐倭三也。
父王遠征倭國,成敗之算顯而易見,稍有閃失,則将士屍骨不得還鄉,無數孤兒寡婦從此不得天倫之樂,此父王不當伐倭四也。
”孔明見劉禅背得絲毫不差,暗暗贊許。
劉禅又道:“父王若沒,則孩兒與母親以及諸臣衆将皆痛不欲生,從此孩兒孑然一身,無人照顧,此父王不當伐倭無也。
有此無處不當,請父王詳察。
”劉備見劉禅娓娓道來,不慌不亂,心下甚慰,聽到最後一條,更是心下稍回。
孔明未料到劉禅竟能自作主張,加上一條,動以父子夫妻之情,聰穎至此,當真大出意料之外。
這正是: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畢竟劉備是否伐倭,還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