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三回 思舊義劉備興兵 動真情甘甯洩密

首頁
    上回說到劉備忿二弟之恨,意欲興兵,為世子勸阻,心下稍回,瞥眼卻見孫尚香,又想起關興張苞,心下又痛了起來,答道:“吾兒有此五慮,皆為正理,然關張既為異性兄弟,猶勝親生骨肉,豈可二弟俱損而孤獨存?孤當盡釋汝意,然後動兵。

    ”于是召孔明入内房,道:“君才遠勝曹操,他日定能興漢滅曹,孤此去生死未蔔,願以心腹之言相告。

    ” 孔明道:“請大王示下。

    ”劉備道:“君以為世子如何?”孔明道:“世子雖幼,然今番看他言語,真聰明之子也。

    ”劉備歎道:“不然,恐聰而無智,明而無量,有謀而無度,為一小吏猶可,不堪繼萬乘之位。

    陛下一系,被囚洛陽,他日繼漢者,吾兒所不宜也。

    此天不佑漢,孤不敢奢求,唯望寰宇一統,天下安生,陛下百年之後,若世子可輔,則輔之,若不可輔,君可自為幽燕之主。

    ” 孔明大驚,遍體流汗,叩首流血道:“大王出征,如何有此不吉之言!臣豈敢不竭股肱之心,肝腦塗地,誓以死報!興漢之責,臣萬死不辭!”劉備扶起道:“此皆肺腑之言也,想關張二弟,亦以百姓為重,興漢為輕。

    ”孔明道:“臣當謹記王上囑咐,以報知遇之恩。

    ” 劉備歎一口氣,又召趙雲、魏延、沮授諸臣一一面囑,道:“吾雖老革,亦知兵法,今遠征倭國,有敗無勝。

    然桃園之義,不敢相違,當年曾誓‘不求同生,但求共死’,雖為燕王,永世不忘。

    士卒無辜,卻不可随同喪命。

    ”乃盡留餘衆,但領了原屬關張帳下感念關張之恩,願以死相報者,又以關興、張苞、高覽、廖化為大将,尚香作向導,樓船百隻,出海伐倭。

    是日烏雲密布,大雨淋漓,天地之間,充塞嗚咽之聲。

    劉備引關張親友心腹,并壯士近萬,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孔明涕淚滾滾而下,大哭道:“王上縱提十萬雄師,猶恐不得全身而回,今番隻引本部兒郎,乃自知必死也。

    ”衆臣一齊拜倒,望天禱祝。

    沮授道:“王上東行,丞相負萬鈞重擔,不可過于傷痛,以誤國事。

    ”孔明道:“當此危難之際,願諸公上下一心,共保萬歲,先圖存,後圖壯,盡平生之力,重定乾坤。

    ”群臣返回邺城不提。

     葉飄零在襄陽,聞得劉備自知必敗,索性遣還兵馬,依舊東去,不勝嗟歎。

    安甯道:“如此義士,世間罕有,飄零,如何助他一臂之力?”葉飄零道:“玄德公既有取義之心,吾等唯有瞠乎其後,遏制曹操,以保幽燕之基。

    ”于是曹操幾番欲取河北,皆被葉飄零自後方騷擾,不得全功。

     這日攻宛城返回,忽報甘甯求見,大喜迎入道:“興霸歸來,飄零盼望許久矣。

    ”甘甯拜道:“舊主覆滅,宗室頻危,甯乞一軍去救孫氏子孫,如得安然而返,願為将軍下走,效犬馬之勞。

    ”葉飄零沉吟道:“使吾亦出海擊倭?” 甘甯道:“不敢勞動國公與夫人,但盼借得水軍一萬,甯雖死亦謝國公大恩。

    ”葉飄零正猶豫間,忽報周郎在夷陵擊退張遼而回,亦見葉飄零道:“瑜本孫家之臣,多受恩義,後投國公,有愧先兄。

    今孫家有難,子孫垂滅,瑜何忍見,當請纓前往救之,以報前情。

    ” 葉飄零道:“兩位如此重義,敢不奉命?”閃出郭奕道:“不可,不可。

    倭國遠在海外,非人力可以飛渡,周叔叔雖然精通謀略,亦不可輕舉妄動,謹防有失。

    ”周瑜道:“瑜此生虧負孫家良多,此時不報,更待何時?”慕容秋水亦苦勸,瑜不從,乃輕歎一聲而止。

    葉飄零乃道:“公謹有意如此,孤豈能不成全義舉?”遂撥水軍三萬,令安甯蔣欽陳武相助,又細細囑道:“然奕之言,深為有理。

    卿等雖慣熟水戰,然汪洋大海,非比江河湖泊,稍有失利,卿等便須退回,待吾與夫人再往相助。

    ” 周瑜安甯領命,即點三萬水師,以吳越精鐵裹于門檻樓船外殼,出曲阿往末藚港進發。

    此中諸将不比劉備,無不精熟水戰,尤以甘甯海面遊蕩慣了的,因此行軍避開台風暴雨,一無窒礙,數月之間,已抵末藚。

     抵達之際,正逢劉備被倭将山本小次太郎、崗村野木田困在末藚港中。

    原來劉備将士因曆風浪多吃苦頭,皆已生病,更被楊盆施以妖術,無力出戰,隻有困守。

    當下周瑜令各軍登門檻之頂,萬箭齊發,安甯蔣欽陳武披堅執銳,突入倭軍之中,遂解末藚之圍。

     劉備扶病接入,既見甘甯,略無忿恨之色,道:“雲長與令主之仇,原由楊盆挑起,可憐多少士卒命喪此賊奸計之下!”甘甯道:“此賊數年來克勤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