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到了。
”銀屏便來帥府拜見師父。
慕容秋水扶起道:“銀屏,曹操即日必将出川來犯,汝春秋刀法練得如何了?”銀屏道:“最後的拖刀計,始終難成。
”慕容秋水道:“武藝欲速不達,不可心急。
汝可願往洛陽助高将軍守城?”
銀屏道:“師父,王上既封銀屏為鎮南将軍,銀屏豈敢擅離職守?師父放心,銀屏早知大戰在即,今日已與師兄訣别了。
”慕容秋水道:“可憐的孩子,張遼曾滅我江南數萬将士,與荊揚百姓有不共戴天之仇,汝其時不在,不可牽扯在内。
曹操此次出征,明襲江陵,實取司隸,汝可前往助高将軍一臂之力。
”
銀屏道:“我與太史師兄素為師父帳下左右護衛,今師兄傷悼父親之喪,不能盡心護主,銀屏再去,師父倘有危難,銀屏何以獨生?曹操雖分兩路,南路若先受挫,北路自然無功,師父無須憂慮。
”慕容秋水道:“汝與張虎情投意合,怎能對峙沙場?”銀屏道:“曾問大丈夫大義滅親,莫非女兒便可徇私避戰乎?”
慕容秋水勸不轉銀屏,微微歎息,當下調撥兵馬,接戰張遼。
此時距夔關之戰已有數年,江南兵士不再聞張遼之名而顫栗,思及同道被坑之恨,群情激憤無比。
慕容秋水激勵三軍方畢,忽然探馬飛報:“張遼已據白帝,兵分三路,水路并進,勢不可擋,已往秭歸而來。
”
慕容秋水環視衆将,道:“誰敢前去接戰?”左邊躍出甘甯道:“某久聞張遼大名,願往一戰。
”右邊躍出銀屏道:“銀屏深識張遼用兵之法,願前往挫其銳氣。
”甘甯原乃暴躁之人,見銀屏争競,也不顧是往日恩人,兩眼圓睜,怒道:“張遼乃當世名将,汝為閨中弱女,焉能敵之?”銀屏道:“興霸征南将軍,本是一方統帥,不宜沖鋒陷陣。
”甘甯道:“汝乃靈襄郡主,金枝玉葉之身,更需謹防有失。
”兩個就在慕容秋水之前吵将起來。
慕容秋水喝止,笑道:“同是為國出力,何必争鬧?汝等雖有勇力,然而張遼聲勢浩大,唯智計可以破之。
他自恃兵多,三路而來,我隻一路迎去,斷其後路,張遼豈敢輕入我軍重地?”當下分撥各将,如此如此。
衆将引命去了。
這邊張遼揮師大進,一舉而破白帝城,分作三路,丁奉、徐盛、淩操領水軍順流而下,直取秭歸,張虎、董襲走江南,去取武陵,張遼、蘇飛走江北,繞道去取南郡,行到建平下寨,巡哨軍士捉來一人,回張遼道是洛陽客商,聞得魏王兵出潼關,故鄉有難,故欲急速返鄉,接家眷往江南避禍。
張遼再三相問,并無破綻,縱之使去,沉吟許久,遂遣數十将校登山觀看。
回報秭歸沿江一帶,營寨密布,山林之間,旌旗飄揚,張遼十分驚異,道:“慕容秋水既知洛陽有難,此處何以反而兵馬大集?”親自看時,果然如此。
衆将驚疑不定。
張遼沉吟半晌,道:“是了,葉飄零全盛之時,兵力不過如此。
此乃草木皆兵之計也,欲蓋彌彰,瞞得何人,且靜觀其變。
”衆将在峰颠等待良久,但見無數軍馬,連綿出營,投景山方向而去。
張遼道:“果然分兵去救洛陽,今夜誰敢前往劫寨,以探虛實?”蘇飛道:“末将願往。
”于是當夜蘇飛領了三千人馬,乘夜悄悄而來,到得秭歸營前,揮軍殺入,守營将士雖曾有備,當不得蘇飛突然來到,盡皆棄營而走。
蘇飛獲其辎重,令人回報張遼。
哨探方去,營外忽然一聲炮響,伏兵四面殺來,甘甯、銀屏、太史亨諸人齊到,蘇飛大驚欲走,早遇甘甯,一把擒了過去。
慕容秋水複奪大營,又來迎戰張遼。
半路相逢,兩軍擺開,甘甯高叫道:“張遼匹夫,汝早中我大都督之計,身落重圍,四面楚歌,再不下馬投降,以全性命,更待何時?”
張遼大怒,拍馬出陣,舞刀來戰甘甯。
兩下交馬,無十合,甘甯詐敗而走,張遼随後追來,銀屏接住道:“張叔父,荊燕休戰言和,我等四海之兵雲集于此,還請叔父休戰,免得多造殺孽!”張遼道:“銀屏,我與你總算有三年師生之誼,隻是今日之勢,各為其主,休怪叔父無禮。
”兩将交戰,三十餘合,銀屏回馬便走,張遼拍馬追來,看看趕上,口中道:“銀屏,這招拖刀計太過明顯,隻恐難以成效。
”
原來銀屏乃奉慕容秋水之命詐敗,陡聞此言,柳眉豎起,忽然翻身回馬,拖刀已出,張遼正欲避讓,銀屏陡地驚覺:“我何時學會拖刀計了?”連忙收刀,領軍敗走。
張遼欲退,太史亨又來交戰。
這正是:自古紅顔皆薄命,眼看關門女将成。
畢竟後事如何,還是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