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二十八回 取壺關仲達建功 誅韓烈飄零奮怒

首頁
    卻表壺關被司馬懿以十困一,又有臧霸、孫瑜、吳蘭、張翼、雷銅輔佐,縱無拔山倒海之力,亦為當時名将之身,雖韓烈之智勇,嚴顔、泠苞虎将之身,猶不敢出戰。

    卻被趙雲殺入重圍,進關廂傳了丞相錦囊妙計,諸将皆對天而表忠心,慷慨激昂至極。

    獨韓烈心下自思:“吾定計射死太史子義,世人卻道我倚仗昔日之情,非吾身有翻江之勇,心含蓋世之智,不謂我能,但曰背義,此真大謬也。

    好容易自小卒而為将軍,如今邺城被困,燕漢大勢已定,任他神仙也難挽回,吾安肯輕棄有為之身?若就此獻關出降,又恐徒惹世人恥笑,亦不免為荊土諸人所輕,倘憶子義之仇,吾命休矣。

    ”一時難以決斷。

     再說司馬懿圍住關廂,被連弩架住,又因地勢過險,不敢強攻,百般思索取關之法,未有妙策,隻終日佯攻,欲解燕漢軍心,忽覺關廂所發亂箭日益稀落,望關上督戰韓烈時,隐隐見他目光甚異,當下退回營中。

    衆将來問退兵何故過早,司馬懿道:“吾觀燕漢羽箭日稀,韓烈似有投降之意,唯恐我等不忘子義之仇,未敢輕動,願得一人入關撫之,誰人敢往?” 衆将洶洶囔囔道:“此賊背情負義,利用子義舊情趁勢圖之,此等反複小人,豈可收降!”司馬懿道:“王上早有明令,凡燕漢之将,除了劉安,不可擅殺。

    王上欲納天下,豈得不容一韓烈哉?”衆将皆悲道:“子義與大王雖無結義之實,卻有兄弟之情,吾等豈可不為大王報手足被害之仇?”司馬懿道:“衆位寬心,吾豈惜韓烈哉,不過為壺關也,乃權宜之計,既得壺關,燕漢覆滅隻在即日。

    他日王上欲報仇時,隻教太史亨尋隙殺之,真易事耳,今日為圖大業,何妨稍加忍讓?” 孫瑜道:“既是如此,某雖不才,當往關中說之。

    ”司馬懿喜道:“孫将軍文武雙全,此去必然功成。

    唯蜀中嚴顔,人稱斷頭老将,亦在關中,貿然去見,恐嚴顔于将軍不利,需先告與韓烈相約之事,方可前往。

    ” 于是翌日忽引軍前來,遠遠紮定,卻不攻城,隻教擂鼓三通,韓烈在城頭将梆子三響,倒背雙手入關去了。

    司馬懿心下暗喜,面上不露,引軍還營,喚孫瑜道:“吾與韓烈約定,今夜三更,後關入内相見。

    将軍此去,韓烈必言不降,汝但以大王愛才之意求之,萬萬不可道及情勢危急,不降則死諸如此類之言。

    ” 孫瑜領命,往後關而來,早有韓烈心腹開門迎入關中,來到韓烈館舍之中,上前見禮。

    韓烈命坐,道:“汝此來若是說降,趁早住口!吾視汝等三軍,有如草芥,豈能降乎?”孫瑜陪笑道:“素知将軍智勇蓋世,義薄雲天,自非投降之人。

    瑜今日前來,隻有相求之心,安敢有勸降之念?” 韓烈道:“汝欲相求,卻有何事?”孫瑜道:“吾主荊王,平生最敬英雄,平生隻道太史子義堪為天下無敵,未料将軍更在其上。

    今荊王有王霸之志,懷問鼎之才,欲濟蒼生,平定天下,勝劉禅多矣!唯身邊少文武全能之士,孫瑜受主深恩,今日萬乞将軍相助,共為羽翼,縱橫寰宇,此誠荊王之幸,天下之幸也。

    ” 韓烈謙道:“吾小卒耳,無才無德,恐失荊王之望。

    ”孫瑜道:“吾主常道将軍天下英才,智猶如諸葛,武堪比趙雲,敬慕之心,已有多日,今将軍不出,大失吾将帥之心也。

    ”忽然将戰袍下擺掀起,單膝跪地道:“吾代荊王拜求,萬望将軍以天下蒼生為重,不吝王佐之才。

    ”韓烈急扶起道:“既是荊王如此盛意,願效犬馬之勞。

    ” 當下韓烈語孫瑜道:“吾已投荊,君卻不可複回,免得嚴顔生疑。

    吾當設宴相請嚴顔、泠苞,伏下刀斧手斬之,就獻關聊表寸心。

    ”孫瑜拜謝,宿于韓烈館中。

    到得晨分,嚴顔、泠苞聞得韓烈相請,坦然不疑,會到一處,一起前來。

    早有韓烈身邊護衛急奔而到,曰:“兩位将軍,韓将軍偷會荊将,恐有異心,今請兩位,必有謀害之心,萬萬不可前往。

    ”嚴、泠大驚急回,嚴顔先返城頭,喝令諸卒倘遇韓烈,并皆殺之,泠苞卻已披挂上馬,來殺韓烈。

     韓烈聞知,急引本部親兵相迎,孫瑜殺往關頭。

    這時司馬懿揮師殺來,韓烈大呼道:“諸軍開關迎戰!”原來韓烈自箭射太史慈,壺關兵衆視若神明,雖得嚴顔之令,仍不由自主把關門開了。

    司馬懿督軍搶入關來,燕軍大半皆降,荊将擁上,環繞來捉嚴顔。

     嚴顔大恨,虎吼連連,一柄大刀獨戰韓烈、孫瑜、臧霸、吳蘭、司馬昭、司馬師諸将,拼殺多時,氣力不竭,被韓烈挑去兵刃,衆将一擁而上,将嚴顔生擒。

    這時泠苞正自苦戰張翼、雷銅,見嚴顔被執,心神一分,亦被張翼擒了。

    司馬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