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張遼,皆殿下之功也。
殿下若有聲望,使諸人心悅誠服,方能繼業,弘揚文武,造福蒼生。
中華興盛,可傳于後世也。
”衆人方悟,無複前言。
時報陛下已準伐蜀之議,陸遜遂聚衆将,意欲起兵,先使人往張遼寨中下書約戰,這邊用韓當黃蓋為先鋒,誓師進發。
戰書已到張遼寨中,張遼笑道:“吾觀兩邊動靜,知終有此日矣!”遂與張虎道:“中華不日便将伐魏,其勢甚大,國家存亡,隻在今日。
吾受國恩久矣,當盡心相報。
秭歸、建平,江狹地窄,皆非用武之地,唯出西陵,水闊地平,得西陵即得荊州也。
汝領一軍趁陸遜船隻未發,先奪西陵,吾當後進,先折中華銳氣,随後守關。
”
張虎領命,火速起兵,趁夜殺往西陵。
副将董襲問曰:“張都督素與陸遜友善,今何欲攻之?”張虎道:“昔陸遜屢示恩義,實欲不戰而服吾軍,我父故以誠信待之,各保疆界,不求細利也。
”董襲又道:“既是如此,此番如何突襲?此非信義也。
”張虎道:“昔日無戰,故而坦誠。
今既動兵,豈如往日?夫兵者,詭道也,非宋襄之仁,吾父故加急進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必得西陵也。
”董襲拜服。
時陸遜正欲接洽歸塵,無暇旁顧,被張虎殺敗孔觀,奪了西陵。
陸遜聞得西陵有失,與韓當、黃蓋道:“西陵乃是荊州門戶,其地更勝江陵,休待張遼後軍抵達,速往複奪!”韓當黃蓋于是各點三千軍馬,推鋒大進。
原來張虎在西陵,遍察地勢,早與董襲道:“西陵兇險如此,江南軍随後至矣,可早迎敵。
”乃與董襲三千軍馬出城,正遇韓當,兩将在陣前交戰二十合,未分高下,門旗下黃蓋,揮舞鋼鞭,鼓噪而進,董襲大敗而走,回奔西陵,回告張虎道:“韓當黃蓋雖老,猶有勇力,實難當之!”張虎道:“來日吾親自去看。
”
于是張虎親出西陵,單搦黃蓋,兩将交馬盤旋三十合,不分勝負。
張虎精神大振,韓當恐蓋年老,鳴金收兵。
張虎見中華軍勢嚴整,亦不敢進襲,又自還城,與董襲道:“黃蓋年高,猶敵得住吾多年所學春秋刀法,果然勇将也,需用計勝之。
”便教放倒旗幡,收拾刀槍。
巡哨軍士報到韓當軍中,兩将飛奔而來。
斜刺裡張虎殺出,韓當接住,戰十數合,張虎圈馬去了,江南軍追趕而來,張虎繞城而走,韓當黃蓋便教搶城,方到壕邊,城上梆子一響,萬箭齊發,江南軍大亂。
喊聲起處,張虎殺回,城内董襲沖出,兩面夾擊,韓當、黃蓋拼死沖突,折兵大半,正危急間,銅鈴聲響,魏軍驚疑不定,都道:“莫非小霸王至此?”卻見山腳閃出一彪軍馬,當先大将,躍馬揚戟,錦帆為帽,銅鈴纏腰,大叫道:“張虎休得逞狂,甘甯來也!”張虎望見,奮勇來戰,春秋刀法施展開來,一片清光。
甘甯接住,四十合間,未分勝負,董襲見狀,躍馬從旁夾攻,副将蘇飛欲助,甘甯大叫道:“速護兩位老将先走!”蘇飛知甘甯性躁,不敢多言,護住韓當、黃蓋先回荊州大營去了。
這邊甘甯揮舞雙戟,獨戰兩将,奮武昂揚,三十合已過,猶自不倒,南軍川卒,盡皆呆住。
歸塵已引大軍趕到,張虎董襲皆回馬而退,甘甯會合歸塵方欲回時,兩面喊聲大起,卻是張遼已親領大軍出川,接應張虎,望見歸塵麾蓋,當即殺出,安清接住徐盛,張苞接住丁奉,張遼直取歸塵,鄧艾慌忙護住,三将皆被重重魏兵困住,甘甯勃然大怒,左沖右突,雙戟到處,殺退徐盛,逼走丁奉,安清、張苞一齊來戰張遼,于是川兵緩緩而退,皆入西陵。
歸塵不敢追擊,自回江陵,魏延、陳到皆已抵達,各與陸遜會合,水軍步卒,共伐西川。
這邊歸塵設宴,盛贊甘甯之功。
有淩統因當日在秭歸甘甯殺了淩操,今見甘甯建功,各将稱羨,心下大怒,拔随從佩劍起身道:“諸公皆在,願舞劍為戲。
”甘甯知其意,掀開果桌,扶戟而起道:“看我筵前使戟。
”兩個相對,陸遜見各無好意,執雙劍隔開道:“二公雖能,獨不如我巧也。
”二将橫眉怒目相視,歸塵急令分開,與淩統道:“昔日尊父之喪,皆因各為其主,非有私恨。
二位将軍既同事中華,共建不世奇功,但望吾面寬解!”淩統哭道:“殺父之仇,豈敢姑息?今日父親年祭,為人子者,怎無悲思?”
歸塵遂重賞淩統,率甘甯諸将,一并拜祭淩操墳前,又再三勸慰,淩統含恨而罷。
于是進軍,往西陵而來。
卻說張遼接引張虎返回西陵,告張虎道:“今雖稍勝,中華軍銳氣已折,然終勢大,西陵難守,可依舊退回夔關,扼守白帝。
”張虎然之,川兵皆退夔關去了。
報到中華寨中,歸塵不信,陸遜笑曰:“川兵實已退也。
”歸塵探得果然是實,于是軍進西陵,問陸遜道:“丞相何故知其退也?”陸遜道:“此易知也,自西陵至白帝城,凡七百裡,皆狹隘山道,不能屯兵,張遼故退守白帝,扼住川口,艱難之地皆留與吾軍也。
”歸塵拜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