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葉飄零南巡荊州,禦辇之後,自有龐統随行,自襄陽而到江陵,思及當日飄萍逐流沅水,銀屏南嫁蠻荒,皆在武陵城外,睹物思人,遂起駕往武陵而來,索憲居先引入索家莊中。
此時索員外卧病在床,早近風燭殘年。
飄零停住,卻遣使宣召關銀屏、葉逐流速來見駕。
有八卦接旨,便投南蠻而來,不一日,到得靈襄竹殿之中,傳了旨意,銀屏歎道:“鳳兒雖身在南疆,此心無日不在長安也,陛下又何必多此一舉,召我重入中原?”八卦道:“方今朝中流言四起,将有大變,天下皆知,陛下召大王北上,必有深意,還望大王一行。
”銀屏道:“既是陛下有诏,吾當前往。
”遂與孟獲道:“吾今生已為南中之人,陛下養育之恩終是難報,本不欲再入中原,徒增陛下感歎,奈何情勢有變,陛下已遇為難,不得不往,此去未知如何,夫君念我在此十八年心血,權領此間事務,倘吾不能返時,舊制亦勿輕易。
”
孟獲道:“阿鳳安心前去,倘有異變,我率一旅之師,雖往長安,亦當接汝返回。
”銀屏歎道:“蠻漢一國,百姓一家,今南蠻多學漢禮,已非化外之邦,安可輕起兵戈,使世間生靈不得安甯耶?夫君勿憂,吾此去多則半載,少則三月,必返西洱湖來。
”遂喚八卦起程,即日便往武陵。
卻說逐流被貶數年,雖得安家之樂,卻有思父之愁,聞得禦駕已下江南,便攜葉超,别過一幹丹陽子弟,連夜往武陵而來,半途正遇使者,方知父皇亦有宣召之心,不禁又喜又悲,不說沅水滔滔,隻表父子重逢,兩下裡何嘗不是淚水滔滔,飄零教四近臣子皆退,謂逐流道:“昔不念父子之情,遠徙吾兒,落魄數年,雖知音訊,朕心何安?秋水雖遠登峨嵋之嶺,悄涉昆侖之颠,倘知此事,未嘗不恨朕也!”逐流泣道:“孩兒獲罪,本無所恨,奈何不得宣召,未敢入朝,難見父皇天顔,今幸得見父皇政躬無恙,孩兒心下方安!”
飄零輕撫逐流之頭良久,歎道:“今觀昔日之罪,大抵如此耳,朕負吾兒,兒不負朕也。
”逐流道:“天下新歸一統,父皇與諸相共制大法,舉世推行,孩兒既逢其會,難辭其咎,況兄長待我一片至誠,屢加救護,孩兒既懷辜負之心,堪稱無義,雖萬死不足以贖,父皇雖徙孩兒于丹陽,卻先教王淩就任泾縣,平日多加接濟,已知父皇非不愛孩兒,實孩兒罪重,不容赦也。
隻是數年不得與父兄相見,孩兒委實難堪!”言罷抱住飄零雙腿,失聲痛哭。
飄零扶起逐流道:“父皇今生已經百戰,看慣人間風雲,既年事已高,頗有退隐之心。
眼前諸事未定,不容辭去,待父皇大舉已畢,便傳位歸塵,父皇與汝皆往山林,尋覓汝母,從此合家團聚,安度餘生,豈不善耶?”逐流驚道:“父皇青春鼎盛,何出此言?”
葉飄零道:“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父皇老矣,有生之年無多,安敢空廢?凡事待汝銀屏姊姊來到,自當知曉。
孩兒且告父皇,這數年遠在丹陽,如何度日?”當下隻問逐流一應起居生活,一時感歎不盡。
又有周循、趙薇等與逐流相見,各道恩怨,一時也難盡述,隻道不日報南王已到。
飄零迎出,早有銀屏拜伏駕前。
飄零手扶銀屏雙肩立起,好生端詳,但見廿年一别,今日重逢,銀屏青鬓猶在,奈何腮邊業已微斑,隻有勃勃英氣,猶存眉宇之間,銀屏擡頭望見飄零更是垂垂老矣,不覺哭出聲來,泣道:“鳳兒不孝,身走南荒,多負聖恩,竟勞陛下出迎,萬死莫贖!”
飄零道:“朕知鳳兒灑脫,原不欲鳳兒安住南中多年之後,重入中原,奈朕已臨大事,惶惶之際,非股肱之臣,不能使朕安心。
”攜銀屏入側廳,逐流、周循相随。
三子環侍飄零身周,飄零道:“鳳兒重入中土,可有所聞耶?”銀屏對曰:“此番北上,常聞流言四起,都道陛下已成大業,欲誅功臣,鳳兒知陛下非疑忌之主,别有大計,兒當受教。
”
飄零道:“唯處鄉村之間,方知草野之事,朕起身微末,自小便知朝堂之上,皆出大戶,鄉野之間,難有進身,雖今日觀之,猶為驚詫,以為長此以往,國将不國,民将不民,朕自稱尊之日,便思公平坦誠之道,願世間永無貧富貴賤之分,還權于民一道,但欲盡早行之,朕雖無情,豈能忘卻一班臣子兄弟,不辭辛勞,與朕出生入死,打下這萬裡江山耶?”
銀屏道:“天理有窮,人欲無盡,鳳兒尚有一言,萬乞陛下恩聽:戰亂多年,百姓疲敝,隻宜無為而治,不可輕動。
陛下此心,雖欲播恩于千秋萬代,隻是事體重大,恐牽一發而動全身,終至難以收拾也。
”飄零道:“朕深明‘文革’之禍,豈不知此理焉?然而由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