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英雄末路

首頁
    在沮水西岸的麥城,相傳為春秋時期楚昭王所築。

    此地北通襄、樊,南望宜昌、江陵,西接巴蜀,東連夏口,自古為兵家所必争。

    當年伍子胥引吳兵伐楚時,在沮水東岸修築了驢城和磨城,以鉗制麥城。

    ” 關平在一旁插嘴問道:“老爺爺,驢城和磨城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麥子是怎樣磨成面粉的嗎?” “用驢拉磨來磨呗!” “是啊,用驢城和磨城鉗制麥城,就是取其相克之意,所以有‘東驢西磨,麥城自破’的諺語。

    如今東吳的軍隊在大将朱然的率領下已經占領了驢、磨二城,又包圍了麥城,将軍的處境是很危險的。

    ” 關羽焦急地問道:“那,我們應該怎樣擺脫困境呢?” “東邊有驢、磨二城鉗制,不是突圍的好去處,南邊有重兵堵截,也不是突圍的好去處。

     “那麼,我隻能在西方和北方突圍了?” “西方和北方也必然有重兵堵截,很難說有多大的把握。

    如今将軍已經四面受敵,無非是在死地裡僥幸求生罷了。

    如果在西北角突圍,步步西北,直奔上庸,再由上庸入漢中,由漢中入川,也許還有一線求生的希望。

    ” “可是我現在不想入川,是率兵回來收複荊州失地的。

    ” “但将軍已經戰敗,軍隊已經瓦解,還有什麼力量收複失地?現在唯有逃命而已。

    ” “唉,就算是逃命吧,這是一條生路嗎?” “将軍現在已無生路,能否在死地裡求生,就看運氣了。

    當然,如果上庸方面能出兵接應,情況會好一些。

    ” 關羽拱手緻意說:“多謝老先生指教,如果關某能逃脫這場劫難,日後定要重謝!” 沮上翁也拱手說:“老夫姑妄言之,不敢言謝。

    将軍好自為之吧,也許天無絕人之路。

    ” “老先生走好,恕不遠送。

    ” 關羽望着沮上翁的背影,呆呆地立在那裡,怅然若失,神志恍惚。

    忽聽後面有吵嚷聲,趙累和手持大刀的四名伍伯押解着四名五花大綁的逃兵走進了帳中。

     關羽問道:“怎麼回事?” 趙累說:“他們幾個人逃跑,被抓回來了。

    ” 關羽問逃兵:“你們都是哪裡人?” 大個子逃兵說:“我們都是南郡人。

    ” 關羽又問:“你們為什麼逃跑?” 大胡子逃兵說:“我們跟随君侯多年,一向是忠心耿耿地随君侯征戰,出生入死,從未有過二心。

    可是現在,從樊城一路撤到這裡,已經饑寒交迫,疲憊不堪,又被層層圍住,裡無糧草,外無救兵;軍營中還流傳着瘟疫,缺醫少藥,每天都有死屍被擡出去;眼看沒有一點生路,我們實在不願意等死啊!” 一個骨瘦如柴的逃兵說:“我們不過是想逃出去尋找一條生路。

    ” 趙累氣憤地說:“我軍正被吳軍包圍,你們逃出去隻能投降敵人,按軍法當斬,你們知道嗎?” 另一個臉上有傷疤的逃兵說:“知道,可是不逃也是餓死,與其坐等餓死,不如冒險逃跑,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 趙累請示關羽說:“君侯,怎麼處理這幾個人?他們逃出去投降吳軍,還會掉過頭來攻打我們。

    ” 四名逃兵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不,我們絕不會這麼幹。

    ” 趙累惡狠狠地哼了一聲說:“現在說得好聽,到時候就由不得你們了。

    我看還是殺了他們,以絕後患!” 他見關羽未加可否,在那裡痛苦地沉思着,便擅自下令說:“推出去斬了!” 伍伯們不敢怠慢,押着四名逃兵向外走出。

     關羽突然招了招手說:“慢,回來!” 逃兵們被押回之後,關羽親手一一為之解縛,凄怆地說: “你們都是跟随我多年的老兵,多少年來,抛家失業,舍生忘死,冒兵鋒,蹈白刃,拼搏于疆場之上,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如今身陷絕境,生死難蔔,都是我關某之過,是我把你們帶到這個絕路上的。

    你們想要離開軍營,尋找一條生路,有什麼罪過?走吧!逃生去吧!” 趙累不情願地說:“可是……這樣一來,士卒逃跑的勢頭就更控制不住了。

    從襄樊一帶撤退時,吏士還有一萬多人,這些日子天天有人逃跑,所剩已不足千人了,而且多是老弱殘兵。

    ” 關羽歎息着揮手說:“唉,這是無可奈何之事,責在主帥,非吏士之罪也!讓他們去吧!” 逃兵們一齊跪下說:“我們不走了,說什麼也不走了,願與君侯生死相依,禍福共之,今後敢有二心,為天地鬼神所不容!” 關羽把他們攙扶起來,和他們相對而泣,然後抽泣着地說:“事到如今,是去是留,随你們的便吧!先回營去吧!” 四名逃兵拜謝而出,伍伯們也走了出去。

    關羽慢慢地踱着步,陷入沉思之中。

     外面有吳兵的歌聲傳來,時強時弱。

    他傾聽了一會兒,凄切地說:“這定是圍城的吳兵所唱,當然,也會有從我軍中逃出去的士兵,跟着一同唱的。

    面對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一個典故。

    ” 趙累問道:“什麼典故?” “這件事說來有四百多年了。

    楚漢戰争時,項羽被圍于垓下,聽到四面楚歌之聲,與現在的情景,何其相似耶?所不同的,是身邊沒有那名虞美人耳!” 關羽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了秀娘。

    自從離開曹營時在路上一别,至今已有将近二十年不見了。

    當時彼此還在中年,如今都老了。

    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自己常常懷念她,但因戎馬倥惚,也無暇多想。

     可是,在此刻,在走向窮途末路的關頭,那久被壓抑的相思之火,又織烈地燃燒起來了,過去的一切,又一幕一幕浮現在腦海之中。

    而那是溫馨,還是痛苦,是幸福,還是災難,是很難說清楚的。

    現在籠罩在他心頭的,主要是歉疚和自責的意識。

     是的,作為一個生逢亂世的女人,秀娘是經曆了那麼多的災難,受到了那麼多的傷害,而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她對自己的愛戀都是始終如一,絲毫沒有動搖過的,而自己呢?他不敢想下去了,多年前,她那絕望的呼号仿佛又在耳邊響起:“你不是一個男人!不是一個男人……。

    ”想到這裡,關羽心中的酸痛有如倒海翻江,勢如湧泉的熱淚灑落在蓬亂的胡須上。

     過了好久,關羽用沙啞的嗓音絕望地喊着:“秀娘,你在哪裡啊!” 早已過了中午,關羽已是饑腸辘辘,後廚的士兵還沒有送過飯來。

    他派關平到後面去催促,過了好長時間,關平領送飯的士兵走了進來,士兵把食籃打開,端出了兩碗很稀的麥粥和一小碟白蘿蔔鹹菜,外帶兩雙竹筷,父子二人的午飯也就是這些了。

    關羽端起粥碗,一股發黴的味道撲鼻而來,他皺了皺眉頭。

     關平解釋着說:“發黴的麥子也不多了。

    将帥們還能吃上點發黴的粥,吏士們連這個也吃不到,已經斷炊好幾天了。

    ” 關羽沉默着,心中像刀絞一般。

    到了這步天地,他還能說什麼呢?他實在太餓了,端起粥來狼吞虎咽地吃着,全不顧那發黴的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