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讀史劄記

首頁
    壁之戰那年,關羽為劉備主管水軍,以後又長期鎮守荊州,帶領一支有相當規模的水軍,戰鬥在江漢之上,還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表明關羽是熟知水性的,說他青年時打過魚,似比打鐵,賣豆腐等更貼切一些。

     □溫酒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被說成是關羽出世以來第一件露臉的事。

    故事見于《三國演義》,說的是:關東十八路諸侯起兵讨董卓,各領兵将在洛陽外圍駐紮,平原相劉備帶領關、張等人也随北平太守公孫瓒來了。

     聯軍的先鋒官孫堅直抵汜水關(即虎牢關,今河南荥陽市西北汜水鎮)挑戰,被董卓手下的骁騎校尉華雄打敗。

    華雄又下關挑戰,連斬關東二将。

     聯軍的盟主袁紹無計可施,關羽主動請戰,袁紹和袁術因為他是馬弓手,職位太低,恐被諸侯所笑,不同意他出戰。

    隻是曹操支持他出戰,教斟上熱酒一杯,與關羽壯行,關羽未飲,提刀上馬而去。

    不大的功夫,便回來了,提華雄首級,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但這件事,是毫無史實根據的。

     據史書記載:初平元年(公元190),關東州郡起兵讨董卓,當時公孫瓒還在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并沒有前來會合。

    劉備這時還沒有依附公孫瓒,大約還在下密(今山東昌邑東)為縣丞,或在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為縣尉,縣令,他不會随公孫瓒到洛陽外圍來,跟随劉備的關羽也不會在這裡斬了華雄。

     事實上,斬了華雄的是破虜将軍孫堅。

    據《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和《英雄記》:當時孫堅屯兵于陽人(今河南汝陽臨汝鎮西),董卓派遣大将胡轸和呂布、華雄等攻打孫堅。

    呂布與胡轸不和,而胡轸是主帥,呂布竟故意搗亂,使軍中自相驚擾,士卒散亂,孫堅率軍追擊,斬了華雄。

    本來是孫堅斬了華雄,《三國演義》卻移植在關羽名下,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将,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張翼德 張飛,《三國志》說他“字益德”,《三國演義》卻寫作翼德。

    不過,這并非《三國演義》的獨出心裁,而是有一定根據的。

    把張飛的字寫成翼德,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比《三國志》的成書晚200多年,所以當以《三國志》為準。

     古人的名和字有連帶的意義。

    關羽字雲長、曹操字孟德、諸葛亮字孔明等等,其涵義皆有關聯:羽和雲長:烏兒振其羽翼,翺翔于長空雲海之中;操和孟德:操,操守,與道德義同,孟是排行老大;亮與明義同,孔乃大也、甚也。

    至于飛與益德的關聯,恐怕飛有飛黃騰達之義,表明人在這個時候更應加強道德修養。

    當然,說張飛字翼德,飛和翼也有關聯,但其原字是益而不是翼,古人用字可以同聲相假,所以翼不過是益的假借字而已。

     □三戰呂布 “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也是《三國演義》中很熱鬧的一個情節。

    說的是華雄被斬後,董卓又起兵二十萬。

    董卓與呂布等守虎牢關(即汜水關),袁紹派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

    在交戰中,呂布英勇無敵,八路諸侯都戰不過他,公孫瓒還險些喪命,被張飛救下。

    張飛酣戰呂布,戰了三十回合,也戰不倒呂布。

    劉備也來助戰,三個人大戰呂布,呂布招架不住,退回關去。

     “三戰呂布”的情節形成較早,在《三國志平話》中就有此内容,元曲作家武漢臣與鄭光祖都有《虎牢關三戰呂布》的劇目,當是本之于《三國平話》,而《三國演義》又根據這些資料敷陳渲染而成。

     但這件事在史實上是毫無根據的,正如上面所說,這時劉、關、張并不在洛陽外圍的前線上,當然不可能和呂布交手了。

    如果說:“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是移花接木,那麼“三戰呂布”的故事便純屬子虛烏有了。

     □關羽與杜氏 如果說:古今戲曲舞台上所上演的關羽與貂蟬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并無史實根據的話,那麼關羽與秦宜祿之妻杜氏的故事,則是有史實為根據的。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蜀記》、《魏氏春秋》和《獻帝紀》等書記載:秦宜祿,新興(今山西忻州市)人,是呂布的部下。

    下邳(今江蘇睢甯西北)被曹操與劉備包圍時,呂布派他出城赴壽春(今安徽壽縣)向袁術求救,其妻杜氏留在下邳城中。

    秦宜祿到壽春,袁術把他留下,為他娶了一個漢朝宗室之女為妻。

    關羽啟禀曹操,要求在城破之後,把杜氏賜給自己為妻,曹操答應了。

    及至下邳快要被攻破時,關羽又屢次啟禀曹操,重申這個要求。

    曹操見關羽如此傾情于杜氏,懷疑杜氏定有異色。

     及至城破之後,曹操首先派人把杜氏接來,見她果然生得異常美貌,便把她留在自己的房中了,關羽聞知,“心不自安。

    ”後來袁術敗死,秦宜祿回來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