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傑出的小說家報業家,
也是極具理性精神的政治活動家。
明報董事局啟事中稱:
查先生與《明報》對兩岸執政者一向抱持和而不流,乃至《中庸》所謂“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之态度。
1973年查先生訪問台灣後所撰長文《在台所見、所聞、所思》,對台灣偏安與圖強之各種現象作深入生動之勾勒,傳誦一時。
1981年與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會見、1984年與中共總書記胡耀邦會見,以及1993年與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會見,其後發表之談話記錄,無不流露出知識分子關心國家民生之情操。
金庸不僅是傑出的小說家,卓越的報業大亨,也是一位極具理性精神的政治活動家。
他有一套特立獨行的社會觀、政治觀,對于時局,以及中國的前途,有着獨到的看法。
盡管受到不少非議,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金庸的理性精神和敏銳的觀察見地,大體是切合實際的。
1993年3月他在張浚生的陪同下赴内地訪問,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等人接見了他。
金庸回港後寫了一篇《北國初春有所思》長文,全面記述了此次訪問的過程,以及他自己的政治立場。
為了讓讀者直接感受金庸的政治觀點,欣賞他的政論文筆,摘錄其中的片斷如下:
中國民航的班機從啟德機場起飛後,俯視下方美麗的香港海山與高樓大廈,思潮起伏。
我想起最近因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建議而引起的劇烈争議,香港人的憂心不安。
彭定康先生建議的主要内容,以及香港社會上的辯論争執,在五年前的1988年,事實上曾經大同小異的出現過。
其時香港有一群人要求九七年後加快發展民主的速度,要求立法局議員全部由直接選舉産生,反對功能團體的選舉,反對循序漸進的發展民主,此後引緻遊行燒報紙,燒基本法草案……
但基本法既已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當時倫敦和香港當局都公開表示滿意與接受,一切争議都已由法律條文正式解決了。
為什麼忽然又要将已經解決了的争議用另一種方式再提出來呢?
全世界都注視着香港,中國在香港恢複行使主權之後,決不能在政治制度上立即急速大改,以緻社會混亂,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準降低。
民主制度循序漸進的發展,經濟可确保繁榮興旺。
全面直選的到來遲得十年,決不至于拖垮經濟。
香港數年内還經受不起南韓那樣的街頭流血,台灣那樣的立法會議内的毆打武鬥。
19日下午三時半,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南海會見。
張浚生先生陪我走進會客廳時,江總書記到廳門口迎客相見。
廳内已到的有政治局委員、中共宣傳部部長丁關根、港澳辦主任魯平、新聞辦主任曾建徽、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
江總書記先說:“查先生是久仰了,今日初次相見,我們十分歡迎。
你的小說在内地有很多讀者,許多領導人也很愛看。
我沒有仔細讀過,但翻閱過,知道你的小說中包含了豐富的曆史知識、地理背景、中國文化傳統、人情風俗等等。
”
我謙遜一番後說:“這次來北京,人大、政協正在開會,各位都很忙碌,前來打擾,很過意不去。
”
江總書記說:“查先生來,我們總是歡迎的,很有興趣和你談談,交換意見。
人大、政協的會開得很好,很順利。
你是1924年生的,還是江浙口音,鄉音未改哪,鬓毛卻也未衰。
你比我大兩歲。
”他轉口問丁關根,丁是1929年生,江蘇無錫人,魯平是上海人,周南是山東人,都比江澤民小一歲,曾建徽小兩歲。
江澤民說:“我們年紀都差不多,也都是在勝利前後和解放前上的大學,都經曆過民族和國家的艱危困苦,有許多思想情感是共通的。
我讀你的政論文章,有些地方能起共鳴。
”
他指着茶幾上的一本《明報月刊》一月号,說:
“比方說你這篇文章中談到民主的發展,各國國情不同,發展的方式和速度各有不同。
英國自大憲章開始到婦女有選舉權,足足經過了七百年之久。
這一點我很同意。
英國人本來是尊重傳統、喜歡切合實際而循序漸進的民族。
他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