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一

首頁
    趣差别門。

     有情随業而所往趣故名為趣。

    所趣有五故名為五。

    四六中間立以五名。

    是故總名号為五趣。

    或雲。

    五道所趣之首條不雜故。

     問。

    五趣者何耶。

    答。

    一天。

    二人。

    三畜生。

    四餓鬼。

    五地獄。

    或為六趣加阿修羅。

    所趣道異。

    名為六道。

     問。

    何名天趣耶。

    答。

    有光潔義。

    亦自在義。

    故名為天。

    欲色諸天雖無日月而身光晃不假餘光。

    欲界諸天于五妙欲有自在故。

    色界諸天離欲界染于靜盧樂得自在故。

    無色諸天遠離業色。

    于彼寂靜得自在故。

     問。

    何故名人耶。

    答。

    謂思量義。

    是則人也。

    人中多分思量增故。

    又人謂仁也。

    在人無仁名非人故。

     問。

    何名畜生耶。

    答。

    畜謂資畜。

    互資身故。

    生謂生養更互食而養生故。

     問。

    何名餓鬼耶。

    答。

    餓謂饑餓。

    多分饑渴所逼迫故。

    鬼謂神鬼。

    有少奇故。

     問。

    地獄其相如何等耶。

    答。

    地謂土地。

    獄謂禁。

    獄地内禁獄故名地獄。

    天由光潔自在得名。

    人由思量亦仁得名。

    畜生由能養所養故得名。

    餓鬼從濁得名。

    地獄從居處及以障藏得名。

     問。

    如是五趣六道有情以何為體耶。

    答。

    若總報體。

    第八阿賴耶識心及所以為體性。

    若别報體。

    六識之中異熟生心及以心所并五根五塵以為體性。

    别報之體随所生處而有别體尋準而知。

     問。

    如是五趣其為實耶。

    若為假耶。

    答。

    正報體者第八心王并五心所。

    合六法上立一趣名。

    以為假有。

    亦何妨耶。

    有六法。

    而各别體五趣生名。

    以此道理言實有者。

    其有何妨。

    若界若趣若生。

    體性皆可如是。

    若别報者。

    随處處别謂。

    欲界者福業所減。

    六識異熟心及心所五根五境以為體性。

     色界天中初禅三天即異熟生四識五根三塵以為體性。

    彼無香味無鼻舌故。

    上三靜盧别報體者。

    第六異熱生五根三塵以為體性。

    無色諸天别報體者。

    異熟生第六意識以為體性。

    若總報體如前唯一。

    第八為體。

     問。

    業有三種。

    一福業。

    二非福業。

    三不動業。

    如是五趣。

    何業之所感果耶。

    答。

    欲界人天共福業感。

    三惡共是非福業感。

    上二界中共不動業之所感果。

     問。

    欲界六欲天中。

    初天何故名為四大王衆天耶。

    答。

    彼天之中有四天王及以徒衆故雲四大王衆也。

     問。

    第二天者何故名為三十三天。

    答。

    昔有三十三人等而修十善。

    後生之中共生彼。

    故雲三十三天。

    具如三界差别章也。

     問。

    夜摩天者何等其耶。

    答。

    言夜摩者此雲時分。

    謂彼受樂而無間分。

    故雲時分。

     問。

    上三天得名何等耶。

    答。

    受樂之中有知足心。

    不求勝樂。

    故雲睹史多天。

    此雲知足。

     問。

    何故慈氏必生知足耶。

    答。

    上二天中天多放逸故。

    下三天中多有五欲沈娛樂故。

    一切諸佛将成道時。

    必生知足不生餘天。

     問。

    無色界中是極寂靜。

    何故菩薩不生彼處耶。

    答。

    無色四處無色利故菩薩不生。

    如是無想無六識故無利益故菩薩不生。

     樂及化天唯用自變之欲塵故不用他變故。

    雲樂變化。

    他化自在自亦雖變而用他變。

    是為奇特。

    故他化自在。

     問。

    六大安布相何等耶。

    答。

    如三界章。

    圍繞也。

    第一金山須彌山半也。

    餘六金山漸次半半減小在也。

    彼須彌山有四層級。

    相去一萬餘由旬那也。

    彼層級廣量一萬六千由旬。

    四大天王住。

    第四層級第七金山頂也。

    從須彌山第四層級上四萬二千由旬也。

    須彌最上有帝釋宮。

    以上二天地居天也。

     問。

    從此地平幾何登上有天住處耶。

    答。

    從此地平四萬二千由旬而至四大王衆天。

    從此地平八萬四千由旬而至忉利天。

    從此地平十六萬八千由旬而至摩夜天。

    從此地平三億三萬六千由旬而至睹史天。

    從此地平六億七萬二千由旬而至樂化天。

    從此地平十三億四萬四千由旬而至他化天。

    從此地平二十六億八萬八千由旬而至初禅大梵天。

     問。

    從此地平至二禅以上量準了知。

    凡從人間幾何登上而至色究竟處耶。

    答。

    從下量準其數甚多。

    猶實難知。

    命從上量。

     從淨居頂須彌大石山無礙直下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而方下來至此人間。

    如智度論第九廣說。

    (彼論卷數不宣)。

     問。

    人中四洲安布何等耶。

    答。

    東在毗提诃洲。

    縱廣七千五百由旬。

    南有贍部洲。

    縱廣六千五百由旬。

    西在瞿耶尼洲。

    縱廣七千五百由旬。

    北在盧洲。

    縱廣八千由旬。

     問。

    其四洲狀如何而在耶。

    答。

    東洲之形如半月。

    南洲之形如車箱狀。

    西洲之狀如滿月狀。

    北洲之狀即是四方。

    其諸洲洲所在人等面狀如處。

    東半月面。

    南車箱面。

    西滿月面。

    北四方面也。

     問。

    四大天王各領四洲。

    其面等狀随何方耶。

    答。

    分明之文未為覽見。

    畫師所造四王面像準色為别耳。

    壽量身量等如三界差别門。

     問。

    如是四洲有幾國邑耶。

    答。

    贍部洲中八萬四千城邑聚落。

    八萬四千諸人王等。

    出最勝王經第六卷。

    餘洲之事未分明耳。

    暫準南洲耳。

     問。

    其無色界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