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一千羅漢令入法堂。
自餘外人一萬餘人在界外。
時結集法堂内千羅漢中。
以摩诃迦葉為上座。
阿難升法高座而集修多羅藏。
優婆離升法高座而集毗尼藏。
故界内千羅漢集法藏故曰上座部也。
時界外一萬羅漢。
以彌勒文殊為上座。
大衆以阿難陀而集阿毗達磨藏。
為界外多人在結集故曰大衆部。
問。
佛在世時集法藏耶。
答。
付法藏經曰。
十八及本二。
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第四明部别
佛滅度後有二種住持。
一者隔世五師。
二者同世五師者。
佛滅度後。
摩诃迦葉二十年内住持法藏。
迦葉自補塗佛塔。
是初住持也(即入雞足山)次二阿難二十年内住持法藏也。
次三末田地二十年住持法藏。
次四舍耶波屍二十年住持法藏。
第五優婆屈時同世五師成支。
是時佛滅度後一百年。
阿育王出世。
造八萬四千塔興隆佛法。
同世五師。
一優婆屈。
二昙無德。
三僧祇部。
四婆蘇富羅。
五迦葉維。
是五人皆各得阿羅漢。
各誦律部。
優婆屈誦十誦律。
方丈室内滿算之數皆令得羅漢。
亦伏天魔令立誓願不破三寶也。
佛滅度後三百年。
有一羅漢名曰迦旃延子。
造薩婆多部。
天竺學三藏者。
更請馬鳴菩薩廣釋薩婆多部故造大毗婆沙論。
時天親菩薩于百日中。
每日日說大毗婆沙而作一偈也。
于是百日而作百偈也。
即名俱舍論。
時國王賜三洛沙金。
于罽賓國作寺也。
時有一外道名婆梨波沙。
自至有智龍所欲學僧佉論。
時龍見外道之勤意。
便與教學僧佉論。
既得學論已自意謂義無等天下甚深義者不如佛法。
故欲對佛法論者。
外道至阿維阇國而白王言。
吾對佛法論義者而欲論義。
時國王乃設大會令集佛法論師。
爾時大論師等乃往他方。
但有老闇師等。
是外道對論。
而耳鈍口讷不能論。
時外道自謂能勝于佛法論。
是大衆散席也。
時外道入崛乞神。
自身令作石給。
即外道死便作石身也。
後天親來。
即為大嫌不對外道而共論。
時問訪弟子及所誦僧佉論。
而對外道弟子乃作七十真實論。
即破僧佉也。
時阿喻阇國王即賜黃金三洛沙。
而以王子作沙彌與為弟子。
于阿喻阇國作二寺。
時國王作即讓子沙彌令即位也。
國王作僧。
夫人作尼。
時國王供養父母及天親菩薩也。
時婆梨婆沙外道弟子等。
自謂被破僧佉論為大怒嗔。
而遠請天竺大乘師名僧伽跋陀羅。
而令對天親菩薩即作二論。
一随實論。
而述大毗婆沙也。
二三摩耶論而破俱舍論也。
時丈夫國有天親兄菩薩。
此人有三昆名天親也。
兄天親菩薩有大乘性。
中天親亦爾。
弟天親菩薩是大小乘性也。
然是兄天親菩薩。
彼丈夫國不信大乘故。
上兜率天對彌勒菩薩受大乘論。
而下化有情。
猶不信大乘。
故複升兜率天請彌勒菩薩說瑜伽論而教化有情。
因之自名阿僧佉菩薩。
此雲無著也。
弟天親菩薩深着小乘相。
故無著菩薩雲。
汝着小乘而謗大乘故必堕惡趣。
愍汝身故。
從今以後更發大乘故召汝。
時天親菩薩白無著菩薩言。
我着小乘而謗大乘罪應堕惡趣故。
乃截吾舌而欲忏罪也。
無著菩薩言。
雖截千舌不能滅罪。
汝以此舌應作大乘因緣。
故吾生時必學大乘以弘大乘也。
爾時小天親菩薩不過數年能了一切大乘深義。
故此菩薩名于後玄奘三藏時詺世親菩薩。
亦曰世優菩薩也。
菩薩造成唯識論。
實性論。
波若燈論。
金剛波若論。
涅槃論。
法花論。
十地論。
佛地論。
百法明論也滅度後一百年。
龍樹菩薩造大無畏論十萬偈十二門。
此菩薩出二經。
一楞伽經雲。
佛滅度後有一比丘名曰龍樹。
住初歡喜為人說大乘。
摩耶經曰。
佛滅度後龍樹出。
滅邪見幢燃正法炬。
佛滅度後八百年天親菩薩出世。
又佛滅度後提婆菩薩造百論後出廣論。
又佛滅度後八百年後。
獅子頰菩薩造成實論。
述成第五
今列四種大經而釋大聖教意。
一者佛在母懷而說花嚴經。
二者佛在王舍城說摩诃般若經。
三者摩竭提國說大集經。
四者佛拘屍那城說大般涅槃經。
如此四種大經開說有情佛性也。
問曰。
此四種大經中。
正是何文說佛性耶。
答。
華嚴經曰。
于一微塵中有一經卷。
廣說一切因緣相。
大集應說。
五種菩提中無菩提即是佛性。
大品經明。
波若即是佛性也。
涅槃經曰。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若有心者悉得菩提也。
中間諸大乘經。
所謂法花經·維摩·思益·璎珞等種種諸經中說。
一切衆生悉有如來藏性。
如地有金。
何守深密文永妨法海大乘。
此是傳者咎。
非經論過。
又解深密初先明五種性成不成相。
而後終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成佛之義。
故曰解深密。